纤维蛋白原检测试剂(盒)的检测项目与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参与凝血过程的终末阶段,其水平变化与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及多种病理状态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检测试剂(盒)通过定量分析患者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关键依据。检测项目广泛应用于术前筛查、肝脏疾病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排查等领域,是凝血功能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
一、检测原理与方法学评价
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为Clauss法(凝固法),其原理是向稀释后的血浆样本中加入过量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通过测量凝固时间与标准曲线对比计算浓度。试剂盒通常包含凝血酶试剂、缓冲液及校准品,部分产品采用磁珠法或光学法提高检测灵敏度。方法学评价显示,Clauss法的精密度(CV)需≤5%,线性范围应覆盖0.5-10g/L,与参考方法比对相关系数≥0.98,确保低值和高值样本的准确性。
二、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需严格执行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①每日使用正常值和异常值质控品验证试剂性能;②校准频率需符合试剂说明书要求,尤其在更换试剂批号后;③样本采集需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1:9比例),避免溶血、脂血或凝血异常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异常结果需结合APTT、PT、D-二聚体等其他凝血指标综合分析。
三、临床意义解读
纤维蛋白原检测值降低(<2.0g/L)提示:①合成障碍(重症肝炎、肝硬化);②消耗增加(DIC、纤溶亢进);③遗传性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而升高(>4.0g/L)则与炎症反应(CRP正相关)、妊娠期高凝状态、肿瘤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治疗监测中,溶栓治疗时需维持1.0-1.5g/L,体外循环手术要求>1.5g/L,产科子痫前期患者需警惕>5.0g/L的血栓风险。
四、检测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需特别关注干扰因素:①肝素抗凝样本会导致假性降低;②高浓度类风湿因子可能引起假性升高;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100μg/ml时需进行稀释复检。此外,Clauss法不适用于检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此类情况需结合功能活性检测和基因分析。实验室应建立不同检测系统(如全自动凝血仪与半自动仪器)的参考区间,避免结果误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