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与长期血糖控制的核心指标,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临床诊疗决策的可靠性。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作为医疗机构开展该项检测的核心设备,必须通过系统化的性能验证与定期校准,确保仪器在灵敏度、精密度、抗干扰性等关键参数上持续满足临床需求。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明确要求设备需通过六大核心检测项目的验证,这些项目构成了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石。
一、准确性检测
通过比对标准物质(如NGSP认证的校准品)或与参考方法(HPLC法)的同步检测,计算分析仪检测结果与靶值的偏差度。要求临床浓度范围内的相对偏差不超过±6%,危急值(如>9%)偏差需控制在±5%以内。实验室需在不同检测周期内进行梯度浓度样本的交叉验证。
二、精密度评估
采用重复性(批内精密度)和中间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双维度测试:使用高、中、低三个浓度质控品,分别进行20次连续检测(同一批次)和每天2次持续10天的检测。CV值需满足CLIA'88规范,高值样本≤3%,低值样本≤5%,确保仪器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三、线性范围验证
配制4%-15%HbA1c梯度样本(间隔约2%),每个浓度点重复检测3次。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要求相关系数r²≥0.990,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偏差在±0.5%HbA1c范围内,确保全量程范围的检测可靠性。
四、抗干扰能力测试
模拟临床常见干扰物环境:在样本中加入50g/L血红蛋白(溶血)、5g/L胆红素(黄疸)、10g/L甘油三酯(脂血)等物质。要求各干扰条件下检测结果与基础值的偏差均小于±7%,且血红蛋白变异体(如HbS、HbE)的干扰率需<5%。
五、携带污染率测定
采用高低浓度交替检测法:先检测15%HbA1c高值样本3次,立即检测4%低值样本3次。计算污染率=(低1结果-低均值)/(高均值-低均值)×100%。要求携带污染率≤1%,必要时通过清洗液改良或进样系统优化降低交叉污染风险。
六、仪器间比对试验
选取20份临床新鲜全血样本,使用被评估仪器与已通过CAP认证的比对设备同步检测。采用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要求斜率在0.95-1.05之间,截距绝对值<0.5%HbA1c,确保多台设备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严格实施上述检测项目可系统评估分析仪的关键性能指标,医疗机构需建立包含日质控、周校准、月性能验证的三级质控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CLSI发布的EP28-A3c文件新增了温湿度环境稳定性测试要求,建议在15-30℃、湿度30-80%范围内进行仪器状态验证,这对POCT设备的临床应用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