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调查检测
一、概述
二、核心检测项目
1. 物理环境参数
-
- 底质类型(泥质、沙质、混合质)及粒度分析(激光粒度仪或筛分法)。
- 沉积物含水量、渗透率、孔隙度(重量法或渗透仪测定)。
- 地形坡度与高程(RTK-GPS或激光测距仪)。
-
- 潮汐周期(高潮/低潮时间、淹没时长)、水温(温度计或传感器)。
- 波浪作用强度(压力传感器或目测评估)。
2. 化学检测项目
-
- 营养盐: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含量(分光光度法或元素分析仪)。
- 污染物:重金属(Cu、Pb、Cd、Hg等)浓度(原子吸收光谱或ICP-MS)。
- 其他指标:硫化物(亚甲基蓝法)、石油烃(紫外分光光度法)、pH值(电极法)。
-
- 盐度(电导率仪)、溶解氧(DO仪)、化学需氧量(COD)现场测定。
3. 生物检测项目
-
- 种类组成与丰度:定量采样(样方或样带法)统计物种数、个体密度(ind./m²)。
- 生物量:湿重/干重(烘箱干燥法)或灰分测定(评估有机质含量)。
- 优势种与关键种:识别优势类群(如牡蛎、沙蚕)及其生态功能。
-
- 香农-威纳指数(H')、均匀度指数(J)、辛普森指数(D)计算。
- ABC曲线(丰度-生物量比较法)评估群落受扰动程度。
-
- 摄食类型(滤食者、捕食者、碎屑食者)分布及占比。
- 生物扰动强度(如蟹类掘穴对底质的改造作用)。
-
- 关键物种的酶活性(如SOD、CAT)检测污染物胁迫效应。
- 组织累积(如贝类体内重金属富集量)。
三、采样与检测技术
-
- 样点布设:根据潮间带梯度(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设置网格或断面采样点。
- 采样工具:抓斗式采泥器(如Van Veen)、柱状采样器(沉积物垂向分层)、筛网(孔径0.5-1mm)。
-
- 现场固定(10%福尔马林或75%乙醇),实验室分类鉴定(形态学或DNA条形码技术)。
-
- GIS空间分析(底质类型与生物分布叠加)。
- 多元统计(聚类分析、RDA/CCA排序)揭示环境因子与生物群落关系。
四、质量控制与标准
- 参照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海洋生物生态调查技术规程》(HY/T 147-2013)。
- 质控措施:
- 平行样检测(误差≤15%)。
- 空白样与标准物质校准。
五、应用与评估
- 生态健康评价:
- 采用AMBI(海洋生物指数)、M-AMBI指数评估污染等级。
- 管理建议:
- 基于污染热点提出栖息地修复方案(如人工牡蛎礁建设)。
六、注意事项
- 时间窗口:采样避开风暴潮、极端气温等干扰时段。
- 生物保护:珍稀物种记录后原位放生,减少采样损伤。
上一篇:亚硝酸盐、硝酸盐检测下一篇:拟穴青蟹 亲蟹和苗种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