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抗压强度检测的核心项目与操作要点
一、试件制备与预处理
- 试件规格 标准试件通常为圆柱体(如混凝土Φ150×300mm)或棱柱体(如混凝土150×150×300mm),需根据材料类型和规范选择尺寸。
- 养护条件
- 混凝土试件需在标准养护室(温度20±2℃、相对湿度≥95%)养护至规定龄期(通常28天)。
- 岩石试件需保持天然含水率或按试验要求干燥/饱和处理。
- 表面平整度 试件两端面需打磨平整,确保与加载板密贴,避免偏心受力。允许偏差通常≤0.1mm。
二、几何尺寸测量
- 测量工具 使用游标卡尺(精度0.1mm)或激光测距仪,在试件高度方向取3点(上、中、下),截面周长取均匀分布的4~6个点。
- 计算截面积
- 圆柱体:�=��24A=4πD2(D为平均直径)。
- 棱柱体:�=长边×短边A=长边×短边。
- 不规则试件需通过体积置换法或三维扫描计算等效截面积。
三、加载系统设置
- 试验机校准 压力试验机精度需达±1%以内,量程为预估破坏荷载的20%~80%。
- 对中调整 使用球铰装置或可调支座保证荷载沿试件纵轴传递,偏心误差需<1%试件高度。
- 加载速率控制
- 混凝土:应力增速0.5
0.8MPa/s(如C30混凝土约对应0.30.5mm/min位移速率)。 - 岩石:一般按0.5~1.0MPa/s控制,脆性材料需降低速率以防止突发破坏。
- 混凝土:应力增速0.5
四、破坏荷载与强度计算
- 峰值荷载记录 持续加载至试件破坏,记录压力机显示的最大荷载值�maxFmax。
- 抗压强度计算 ��=�max�fc=AFmax,结果精确至0.1MPa。
- 异常值处理 若单块试件强度与平均值偏差>15%,需剔除后重新计算。
五、破坏形态分析
- 典型破坏模式
- 混凝土:竖向劈裂、锥形压碎或剪切破坏。
- 岩石:单斜面剪切、多裂隙碎裂或层状剥落。
- 记录要求 描述裂缝扩展路径、碎块尺寸及分布,辅助判断材料均质性和缺陷影响。
六、质量控制要点
- 环境条件 试验室温度应控制在20±5℃,湿度≤80%,避免试件表面冷凝水影响。
- 数据复现性 每组试件数量≥3个,变异系数应<15%(高强度材料可放宽至20%)。
- 误差来源控制
- 试件偏心:通过激光对中仪校准。
- 端部效应:加垫橡胶板或石膏找平层缓冲应力集中。
七、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现象 | 可能原因 | 改进措施 |
---|---|---|
强度离散性大 | 试件养护不均或内部缺陷 | 加强制备过程监控,X射线探伤 |
加载过程中荷载骤降 | 试验机刚度不足或试件脆性 | 更换高刚度设备,降低加载速率 |
非轴向破坏 | 对中偏差或端面不平整 | 重新打磨试件,调整球铰自由度 |
结语
上一篇:界面处理后拉伸粘结强度检测下一篇:抗弯极限强度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