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中稻谷粒及糠粉含量检测项目分析
一、检测项目的意义
-
- 定义:混入成品大米中的未脱壳或残留稻壳的颗粒。
- 影响:
- 口感:未脱壳稻谷粒硬度高,影响咀嚼体验。
- 加工工艺评估:反映碾米设备的脱壳效率及工艺合理性。
- 分级标准:是判定大米等级(如一级、二级)的关键指标。
-
- 定义:大米加工过程中表层糠层脱落的细小粉末或碎屑。
- 影响:
- 储存稳定性:糠粉中含脂量高,易氧化酸败,缩短保质期。
- 外观品质:过多糠粉导致大米色泽暗淡,降低商品价值。
- 加工卫生:反映筛选、抛光等后处理环节的洁净程度。
二、检测方法及标准
1. 稻谷粒含量的检测
-
- 标准检验筛(孔径1.0 mm~2.0 mm,依据GB/T 5494)。
- 人工分拣镊子、电子天平(精度0.01 g)。
-
- 取样:按GB/T 5491规定,随机抽取500 g大米样品。
- 筛分:使用标准筛分离稻谷粒与其他杂质。
- 人工分拣:筛上物中挑出未脱壳或半脱壳颗粒。
- 称量计算:称量稻谷粒质量,按公式计算含量: 稻谷粒含量 (%)=稻谷粒质量 (g)样品总质量 (g)×100稻谷粒含量 (%)=样品总质量 (g)稻谷粒质量 (g)×100
- 判定标准:根据GB/T 1354-2018,一级大米稻谷粒含量应≤0.02%。
2. 糠粉含量的检测
-
- 细孔筛(孔径0.5 mm~1.0 mm)、毛刷、恒温干燥箱。
- 近红外光谱仪(NIRS)或化学分析法(脂肪提取法)。
-
- 筛分称重法:
- 称取100 g样品,通过细孔筛筛分,收集筛下物(糠粉)。
- 干燥后称重,计算含量: 糠粉含量 (%)=筛下物质量 (g)样品总质量 (g)×100糠粉含量 (%)=样品总质量 (g)筛下物质量 (g)×100
- 仪器分析法:
-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糠粉中的脂肪含量,间接评估糠粉残留。
- 判定标准:一级大米糠粉含量需≤0.15%(GB/T 1354)。
- 筛分称重法:
三、质量控制要点
- 取样代表性:采用四分法或多点取样,避免局部误差。
- 湿度控制:检测前需平衡样品水分(通常≤14%),防止糠粉结块。
- 仪器校准:定期校验筛网孔径及天平精度。
- 交叉验证:结合人工分拣与仪器分析,提高数据可靠性。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 问题:筛分时细小稻壳碎片未被分离。
- 改进:采用双层筛(上层孔径2.0 mm,下层1.0 mm)逐级筛分。
-
- 问题:取样过程引入环境粉尘。
- 改进:在密闭洁净实验室操作,使用防静电工具。
五、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 自动化分选设备:基于图像识别的AI分拣机可快速区分稻谷粒与碎米。
- 在线检测系统:碾米生产线集成近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糠粉残留。
- 分子标记技术:通过DNA检测鉴别混入的异种稻谷(如籼稻掺入粳稻)。
六、结语
- GB/T 1354-2018《大米》
- ISO 7301:2018 稻米品质测定方法
- 粮食加工业技术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