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检测内容:通过肉眼观察米粒颜色、光泽,辨别黄色或黄褐色颗粒;嗅闻样品是否有霉味、酸败味。
- 工具辅助:使用标准比色卡(如Pantone色卡)进行颜色比对,减少主观误差。
- 适用场景:快速初筛,适用于田间或粮库现场初步判断。
-
- 人工分拣法:
- 取样100g大米,手工拣出黄粒米并称重,计算占比(%)。
- 标准依据: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规定,优质稻谷黄粒米限值≤0.5%(一等)。
- 图像识别技术:
- 采用高分辨率相机拍摄样本,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黄粒米并统计比例,效率提升80%以上。
- 人工分拣法:
-
- 脂肪酸值测定(GB/T 5510-2011):
- 原理:黄粒米脂肪氧化程度高,通过滴定法测定游离脂肪酸含量,正常米≤25mg KOH/100g。
- 霉菌毒素检测:
- 黄曲霉毒素B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ELISA试剂盒检测,限值≤5μg/kg(中国标准)。
- 检测意义:黄粒米易滋生霉菌,毒素超标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
- 脂肪酸值测定(GB/T 5510-2011):
-
- 近红外光谱(NIRS):非破坏性检测,5分钟内分析黄粒米含量及水分、蛋白质等指标。
- 便携式检测仪:如基于颜色传感器的设备,适用于现场快速定量分析。
标准体系 | 黄粒米限值 | 检测方法 |
---|---|---|
中国GB/T 17891-2017 | ≤0.5%(一等稻谷) | 人工分拣法 |
国际ISO 7301:2018 | ≤1.0%(精米) | 图像分析或分拣 |
日本JAS标准 | ≤0.1%(特级米) | 感官+仪器辅助 |
- 标准化流程:
- 采样(按GB 5491分层随机取样)→ 样品制备(去杂、分样)→ 检测(感官/仪器)→ 数据记录→ 结果判定。
- 质控措施:
- 采样代表性:确保不同位置、深度的样本均被抽取。
- 仪器校准:定期校验分拣天平、光谱仪等设备。
- 人员培训:减少人工分拣的主观偏差,提高一致性。
- 标准化与自动化:推广AI图像识别替代人工分拣。
- 多指标联检:整合黄粒米、水分、霉菌毒素等一站式检测平台。
- 化适配:针对不同贸易标准开发定制化检测方案。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