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粒物的分类与来源
- PM10(可吸入颗粒物):直径≤10 μm,可进入呼吸道。
- PM2.5(细颗粒物):直径≤2.5 μm,可深入肺部并进入血液循环。
- 超细颗粒物(PM0.1):直径≤0.1 μm,穿透性极强,危害最大。
- 移动源:机动车尾气、船舶和飞机排放。
- 固定源:燃煤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的烟囱排放。
- 自然源:扬尘、火山灰等。
二、核心检测项目
1. 颗粒物质量浓度
- 检测意义:衡量单位体积排气中颗粒物的总质量,是评价排放是否符合标准的核心参数。
- 检测方法:
- 重量法:通过滤膜采集颗粒物,称量前后质量差计算浓度(如美国EPA Method 5)。
- β射线吸收法:利用β射线穿透颗粒物时的衰减量反推质量浓度,适用于连续监测。
2. 粒径分布
- 检测意义:了解颗粒物的粒径范围,分析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差异。
- 检测方法:
- 激光粒度分析仪:通过颗粒物对激光的散射特性分析粒径分布。
- 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基于颗粒物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测定超细颗粒物分布。
3. 化学成分分析
- 检测意义:明确颗粒物的组成(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硫酸盐等),追溯污染源并评估毒性。
- 检测方法:
- X射线荧光光谱(XRF):快速测定金属元素(如铅、镉、砷)。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有机污染物(如苯并[a]芘)。
4. 颗粒物数量浓度
- 检测意义:针对超细颗粒物(如机动车尾气中的纳米级颗粒),数量浓度比质量浓度更敏感。
- 检测方法:
- 凝结核粒子计数器(CPC):通过颗粒物在过饱和蒸汽中凝结放大后计数。
5. 颗粒物形貌与表面积
- 检测意义:不规则形状或高比表面积的颗粒物(如碳烟)吸附毒性物质能力更强。
- 检测方法: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观形貌。
- BET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
6. 黑碳(BC)与有机碳(OC)含量
- 检测意义:黑碳是柴油车尾气的标志性成分,对气候变暖有显著影响;有机碳多来自燃料不完全燃烧。
- 检测方法:
- 热光反射法(TOR):通过加热分离OC和BC并测定其含量。
三、检测技术手段
- 在线监测技术
- 激光散射法:实时测定颗粒物浓度,广泛应用于机动车尾气检测线。
- 稀释通道采样系统:模拟大气环境稀释排气,避免高温高湿干扰。
- 实验室分析技术
- 滤膜采样+化学分析:高精度但耗时,适用于法规认证。
四、排放标准与检测应用
- 国际标准:
- 中国:国六标准规定汽油车PM限值为3 mg/km。
- 欧盟:欧六标准要求柴油车PM排放≤4.5 mg/km。
- 美国:EPA Tier 3标准限制PM排放至1 mg/km。
- 应用场景:
- 机动车尾气年检与型式认证。
- 工业烟囱排放实时监控。
- 环境空气质量评估与污染源解析。
五、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 超低浓度检测:需开发更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如纳米材料传感技术)。
- 在线监测标准化:推动稀释采样与激光技术的法规认可。
- 多污染物协同监测:集成颗粒物、NOx、VOCs等参数的联合检测系统。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