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断态重复峰值电流检测项目详解
1. 测试目的
2. 测试条件
- 温度范围:根据器件规格书或行业标准(如JEDEC JESD22-A108、MIL-STD-750),高温测试通常在 125°C~200°C 范围内进行。
- 电压施加方式:施加额定断态重复峰值电压(����VDRM),以周期性脉冲形式模拟实际工况。
- 测试设备:
- 高精度恒温箱(±1°C控温精度)
- 高压电源(DC或脉冲模式)
- 电流传感器(分辨率≤1μA)
- 示波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瞬态波形)
3. 核心检测项目
3.1 高温漏电流稳定性测试
- 目的:验证器件在高温下维持低漏电流的能力。
- 方法:
- 将器件置于恒温箱中,升温至目标温度(如150°C)并稳定。
- 施加额定 ����VDRM(如1200V)持续1分钟,采集漏电流稳态值。
- 重复10~100次脉冲周期(占空比≤10%),记录每次漏电流变化。
- 评判标准:漏电流波动范围应小于规格书中最大允许值的 ±10%。
3.2 重复峰值电流波形分析
- 目的:捕捉瞬态漏电流的异常尖峰或振荡。
- 方法:
- 使用高速示波器(带宽≥100MHz)记录 ����IDRM 的上升沿、下降沿波形。
- 分析波形中是否出现寄生振荡或过冲(由寄生电容/电感引起)。
- 关键参数:
- 峰值电流幅值(≤标称 ����IDRM)
- 振荡频率及阻尼特性(需符合EMI标准)
3.3 温度漂移特性测试
- 目的:量化漏电流与温度的关联性。
- 方法:
- 在25°C~200°C范围内,每间隔25°C进行一次 ����IDRM 测量。
- 绘制漏电流-温度曲线,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拟合激活能(��Ea)。
- 典型结果:漏电流随温度呈指数增长,需确保斜率在材料理论范围内(如Si器件 ��≈1.1��Ea≈1.1eV)。
3.4 时间依赖性漏电流衰减(TDDB测试)
- 目的:评估高温高压下绝缘介质的长期可靠性。
- 方法:
- 在高温下施加超额定电压(如1.2×����VDRM)。
- 持续监测漏电流直至发生击穿或达到预设时间(如1000小时)。
- 失效判定:漏电流突增超过阈值或介质击穿。
3.5 高温绝缘性能退化评估
- 目的:检测高温对器件封装材料(如硅胶、环氧树脂)绝缘性能的影响。
- 方法:
- 高温存储(如175°C/1000小时)后,冷却至室温。
- 对比存储前后的 ����IDRM 和击穿电压 ���VBR。
- 允许退化率:���VBR 下降≤5%,����IDRM 增加≤20%。
3.6 热失控风险预警
- 目的:识别因漏电流自发热导致的恶性循环。
- 方法:
- 在高温环境下逐步升高 ����VDRM,监测器件壳温(使用红外热像仪)。
- 计算热阻(��ℎRth)并建立热平衡方程: ��=��+����×����×��ℎTj=Ta+IDRM×VDRM×Rth
- 确认 ��Tj 是否超过最大结温(�����Tjmax)。
4. 测试步骤(简化流程)
- 样品准备:清洁器件表面,安装于测试夹具。
- 预热:恒温箱升温至目标温度,稳定30分钟。
- 初始测试:室温下测量 ����IDRM 作为基准。
- 高温测试:按上述检测项目依次执行,记录数据。
- 冷却后复测:验证器件是否恢复至初始性能。
5. 结果分析与应用
- 合格判定:所有项目符合行业标准(如AEC-Q101)或客户协议。
- 典型失效模式:
- 漏电流随温度非线性剧增(材料缺陷)
- 波形振荡(封装寄生参数超标)
- 绝缘退化(封装材料耐温不足)
6. 应用场景
-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中IGBT模块的高温可靠性验证。
- 工业变频器:晶闸管在高温环境下的长期运行保障。
- 航天电子:器件在极端温度下的辐射加固评估。
7. 注意事项
- 设备校准:电流传感器需定期校准(建议每6个月一次)。
- 测试频率:量产阶段按AQL抽样标准执行,研发阶段100%全检。
- 失效分析:对异常样品进行SEM/EDS分析,定位失效机理。
上一篇:螺钉、载流部件和连接件检测下一篇:燃气用埋地聚乙烯(PE)管件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52
211
188
202
195
202
207
200
206
214
202
197
195
200
194
192
205
197
206
200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