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抑制比检测:核心检测项目解析
一、检测项目清单与详解
-
- 目的:评估抑制比随信号频率的变化特性。
- 方法:
- 使用信号发生器与网络分析仪,在目标频段(如10Hz-1GHz)内扫描输入信号。
- 记录输出端差模与共模信号幅值,计算抑制比:���=20log10(�差模/�共模)USR=20log10(V差模/V共模)(dB)。
- 关键参数:
- 频段范围(依据应用场景设定,如音频设备为20Hz-20kHz)。
- 允许波动范围(如±3dB内)。
-
- 目的:分析温度变化对抑制比的影响。
- 方法:
- 将设备置于温控箱,按标准(如IEC 60068-2-1)进行高低温循环(-40℃~85℃)。
- 在每个温度稳定点测量抑制比,绘制温度-抑制比曲线。
- 评估标准:抑制比变化量需小于标称值的10%。
-
- 目的:确定系统在不同输入电平下的抑制能力。
- 步骤:
- 固定频率,逐步增加输入信号幅度至最大额定值。
- 监测输出端共模分量,识别非线性失真临界点。
- 指标:在动态范围内(如-30dBm~+10dBm),抑制比下降不超过6dB。
-
- 目的:量化系统对共模噪声的抑制效果。
- 设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Balun)、频谱分析仪。
- 方法:
- 注入共模信号,测量输出端残留差模成分。
- 抑制比需满足行业标准(如通信设备要求>60dB)。
-
- 仿真场景:模拟突加载波、脉冲干扰等极端条件。
- 检测参数:
- 抑制比瞬时波动幅度与恢复时间(如<1ms内恢复至标称值90%)。
-
- 方案:持续运行设备1000小时,每24小时记录抑制比数据。
- 判定标准:抑制比衰减量不超过初始值的5%。
二、测试系统搭建与误差控制
-
- 高精度信号源(如Keysight MXG N5183B)。
- 频谱分析仪(Rohde & Schwarz FSW)。
- 温控箱(ESPEC T系列)。
-
- 设备预热30分钟以降低热漂移。
- 使用校准件(如N型校准套件)补偿线缆损耗。
- 多次测量取均值,降低随机噪声影响。
三、应用案例:5G基站射频前端模块检测
- 问题:在28GHz频段,抑制比骤降15dB,导致噪声抬升。
- 根因:PCB布局不对称,引发共模谐振。
- 改进:优化差分线对长度匹配,抑制比恢复至65dB,满足3GPP标准。
四、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65
222
201
209
204
207
219
211
222
223
209
209
213
212
203
201
216
206
213
209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