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吸收检测:原理、应用与检测项目详解
一、紫外吸收检测的基本原理
二、检测流程与仪器
- 仪器组成:紫外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
- 步骤:
- 选择合适波长(依据目标物的λ_max)。
- 空白校正(消除溶剂或背景干扰)。
- 测量样品吸光度并计算浓度。
三、核心检测项目与应用领域
1.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 项目示例:
- 活性成分定量:如阿司匹林在276 nm处的检测。
- 纯度评估:检测杂质或降解产物(如硝苯地平通过紫外光谱识别氧化产物)。
- 标准依据:各国药典(如《中国药典》)规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为药品常规检测方法。
2. 环境污染物监测
- 项目示例:
- 水体有机物检测:苯系物(254 nm)、硝酸盐(220 nm)的快速筛查。
- 大气颗粒物分析:多环芳烃(PAHs)的紫外特征吸收。
- 标准方法:EPA方法系列(如EPA 415.1测定水中总有机碳)。
3. 生命科学研究
- 项目示例:
- 蛋白质浓度测定:利用色氨酸/酪氨酸在280 nm的吸收(Bradford法的辅助手段)。
- DNA/RNA定量:260 nm吸光度判断核酸浓度及纯度(A260/A280比值评估蛋白污染)。
- 酶动力学研究:监测辅酶(如NADH在340 nm)的吸光度变化。
4. 食品工业
- 项目示例:
- 添加剂检测:苯甲酸(225 nm)、维生素C(265 nm)。
- 油脂氧化分析:共轭二烯烃在232 nm的特征吸收。
5. 化工与材料科学
- 项目示例:
- 聚合物表征:检测单体残留或共轭结构。
- 纳米材料分析:量子点的紫外吸收特性研究。
四、优势与局限性
- 优点:
-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设备成本低。
- 适合大批量样品筛查(如临床检验中的血常规预处理)。
- 局限:
- 选择性较差,需结合色谱法(如HPLC-UV)解决干扰。
- 灵敏度较低(检测限通常在μg/mL级)。
五、未来发展趋势
- 联用技术:与色谱、质谱联用提升分辨率和灵敏度。
- 微流控技术:实现微量样品的快速检测。
- 人工智能辅助:通过算法优化多组分分析的准确性。
六、
上一篇:评价促创面愈合性能的动物烫伤模型检测下一篇:铁量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9
13
21
13
14
14
16
16
21
32
28
23
16
21
23
23
30
24
23
21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