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临床意义与检测项目详解
一、概述:ALT的生物学特性
二、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 肝损伤的敏感标记 ALT升高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损伤,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
- 疾病监测与治疗效果评估
- 监测慢性肝病(如肝硬化)的进展。
- 评估抗病毒治疗或保肝药物的疗效。
- 无症状人群的筛查 早期发现隐匿性肝病(如脂肪肝、乙肝携带者)。
三、适用人群
- 出现黄疸、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疼痛等肝病症状者。
- 长期服用肝损药物(如他汀类、抗结核药)或化疗患者。
- 酗酒、肥胖、代谢综合征等高危人群。
- 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或接触史者。
- 健康体检中的常规肝功能筛查。
四、检测方法与流程
- 样本类型:静脉血(空腹采血,避免剧烈运动)。
- 检测技术:
- 速率法(主流方法):通过监测NADH吸光度变化计算酶活性。
- 干化学法:适用于急诊或床旁检测。
- 参考范围:
- 男性:7-40 U/L(不同实验室可能略有差异)。
- 女性:5-35 U/L。
- 注:单位可能为U/L或IU/L,需结合报告单确认。
五、结果解读
- 正常范围:提示当前无显著肝细胞损伤。
- ALT升高的临床意义:
- 轻度升高(1-2倍上限):脂肪肝、慢性肝炎、药物影响。
- 中度升高(2-5倍上限):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
- 显著升高(>10倍上限):急性病毒性肝炎、缺血性肝损伤。
- ALT/AST比值:
- >1:常见于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病。
- <1:可能提示酒精性肝病或肝硬化。
六、与其他检测项目的联合应用
-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区分肝损伤来源(ALT>AST多提示肝细胞损伤)。
- ALP(碱性磷酸酶)和GGT(γ-谷氨酰转肽酶):鉴别胆汁淤积性疾病(如胆管梗阻)。
- 胆红素和白蛋白:评估肝脏合成与代谢功能。
- 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CV):明确肝炎病因。
七、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 假性升高的干扰因素:
- 剧烈运动、肌肉损伤(因骨骼肌含少量ALT)。
- 溶血标本(红细胞破裂释放干扰物)。
- ALT正常≠肝脏健康:
- 肝硬化晚期可能出现ALT正常(因肝细胞大量坏死)。
- 需结合影像学(超声、FibroScan)及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 动态监测的重要性:
- 单次检测结果需结合趋势变化(如急性肝炎ALT可能短期内骤升骤降)。
八、总结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54
215
189
203
197
204
209
201
207
217
203
199
197
203
196
195
207
199
209
201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