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强化剂中多聚果糖的检测
1. 多聚果糖概述
2. 核心检测项目
2.1 含量测定
- 检测目的:确定产品中多聚果糖的实际含量是否符合标签标识或标准要求(如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检测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利用氨基柱或糖分析柱分离,示差折光检测器(RID)定量。
- 离子色谱法(IC):适用于分离低聚糖,结合脉冲安培检测器(HPAEC-PAD)提高灵敏度。
- 酶解法:通过特异性酶(如果糖基转移酶)水解后测定产物,间接计算含量。
2.2 聚合度分布
- 检测意义:多聚果糖的功能性与其聚合度密切相关,需验证其分子量分布范围是否符合要求(通常为2~9个果糖单元)。
- 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精确分析各聚合度组分。
- 凝胶渗透色谱(GPC):基于分子量差异进行分离。
2.3 理化指标
- 水分:采用卡尔费休法或烘箱干燥法,控制水分≤5%(依据GB 5009.3)。
- 灰分:高温灼烧法测定,确保未引入过多无机杂质。
- pH值:反映产品酸碱度,标准范围通常为4.5~7.0。
- 溶解度:验证其在水中是否完全溶解(≥99%)。
2.4 杂质与污染物
- 单糖和二糖残留(葡萄糖、果糖、蔗糖):HPLC法检测,避免原料未充分聚合。
- 重金属(铅、砷、汞、镉):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
- 微生物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按GB 4789系列标准检测。
2.5 功能性验证
- 益生元活性:通过体外发酵实验评估其对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增殖作用。
- 热稳定性:模拟食品加工条件(如高温灭菌)后检测含量变化。
3. 检测关键技术与挑战
- 样品前处理:需通过脱脂、去蛋白、纯化等步骤消除食品基质干扰。
- 标准品选择:采用不同聚合度的多聚果糖标准品(如GF2、GF3等)建立校正曲线。
- 方法验证:确保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精密度(RSD<5%)和回收率(90%~110%)。
4. 质量控制与法规要求
- 国家标准:参考GB 1903.28-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多聚果糖》。
- 国际方法:AOAC 997.08、ISO 19657等。
- 质量控制措施:
- 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校准仪器。
- 参与实验室间比对(PT)验证检测能力。
5. 总结
- 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GB 1903.28-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多聚果糖》
- AOAC Official Method 997.08: Fructans in Food Products
转成精致网页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3
15
16
14
15
16
19
14
17
16
18
18
19
17
17
20
18
16
15
21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