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空气)检测的重要性与常见检测项目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商场、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可能比室外高2-5倍,长期暴露可引发呼吸道疾病、过敏反应甚至致癌风险。2021年《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明确要求,人员密集场所需定期开展空气检测,确保空气中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通过科学检测,可精准识别污染源,为改善通风系统、控制人员密度提供依据,保障公众健康权益。
1. 颗粒物(PM2.5/PM10)检测
作为空气污染的核心指标,PM2.5(细颗粒物)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检测采用激光散射法或重量法。商场、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区域需重点监测,长期超标易引发心肺功能损伤。根据GB/T 18883-2022标准,PM2.5日均值应≤75μg/m³,PM10应≤150μg/m³。
2. 甲醛及挥发性有机物(TVOC)检测
新装修场所需通过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检测甲醛,气相色谱法检测TVOC。家具、建材释放的甲醛可导致眼鼻刺激、白血病风险,GB 50325-2020规定Ⅰ类建筑甲醛限值≤0.07mg/m³,TVOC≤0.45mg/m³。
3. 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使用非分散红外分析仪监测CO₂浓度,反映空间通风效率。会议室、教室等密闭环境常因人员聚集导致浓度超标(>1000ppm),可能引发头晕、注意力下降,需及时启动新风系统。
4. 微生物污染检测
采用撞击式采样器收集空气样本,通过菌落培养法检测细菌总数、霉菌及致病菌。医院候诊区、餐厅后厨等重点区域需控制细菌总数<2500CFU/m³(Ⅲ类场所),预防交叉感染。
5. 一氧化碳与臭氧检测
地下停车场、打印室等场所需配置电化学传感器检测CO(限值10mg/m³)和紫外光度法检测O₃(1小时均值≤0.16mg/m³),防范不完全燃烧产物和光化学污染危害。
专业检测机构通常采用便携式检测仪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至少开展2次全面检测。公共场所管理者应根据检测结果优化空调滤网更换频率、增设空气净化设备,并公示检测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共同营造安全的公共呼吸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