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不锈钢复合板的检测项目与技术要点
钛-不锈钢复合板作为一种高性能层状复合材料,凭借钛的耐腐蚀性与不锈钢的经济性,广泛应用于化工、海洋工程、电力设备等领域。其制造需通过爆炸复合或轧制复合工艺实现两种金属的冶金结合,而复合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因此,针对钛-不锈钢复合板的检测项目需覆盖界面结合强度、耐腐蚀性、力学性能及工艺缺陷等多维度指标,确保其在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
1. 界面结合强度检测
界面结合强度是评价复合板质量的核心指标,通常采用剪切试验和剥离试验进行定量分析。剪切试验依据ASTM D3164标准,通过施加平行于界面的剪切力测定失效载荷;剥离试验则模拟层间分离趋势,利用万能试验机测量单位宽度的剥离力。合格复合板的剪切强度需≥140MPa,剥离强度≥30N/mm,且断裂应发生于不锈钢基体而非界面处。
2. 耐腐蚀性能检测
针对钛层与不锈钢基体的电偶腐蚀风险,需开展以下专项测试:
• 盐雾试验(ASTM B117):模拟海洋大气环境,验证复合板在5%NaCl雾化环境中的耐蚀性
• 电化学测试:通过极化曲线和阻抗谱分析界面区域的点蚀敏感性
• 缝隙腐蚀试验:在人工模拟缝隙条件下评估材料在Cl⁻环境中的稳定性
3. 力学性能综合测试
包括拉伸试验(测定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弯曲试验(验证界面结合完整性)及硬度检测。钛层维氏硬度应控制在200-300HV,不锈钢层硬度根据具体牌号(如304/316L)满足相应标准,同时需关注热影响区的硬度梯度变化。
4. 无损检测技术应用
采用超声波探伤(UT)检测界面未结合区域,探头频率通常选择5-10MHz以确保分辨率;射线检测(RT)用于识别内部气孔、夹杂等缺陷;涡流检测(ET)则可快速筛查表面微裂纹。对于爆炸复合板,需重点检测爆轰波形成的界面波纹均匀性。
5. 微观结构与成分分析
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界面扩散层厚度(一般≤10μm),结合SEM/EDS分析元素互扩散情况;采用XRD检测界面处可能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如FeTi、Cr₂Ti)。化学成分分析需确保钛层纯度≥99.2%,不锈钢层符合GB/T 4237标准要求。
6. 厚度公差与几何尺寸检测
使用超声波测厚仪多点测量复合板总厚度及单层厚度,公差范围需满足GB/T 8546-2007规定。对于爆炸复合板,还需检测表面平整度,波浪度应≤3mm/m,边缘切削质量需无毛刺、分层现象。
通过上述系统性检测,可全面评估钛-不锈钢复合板的综合性能。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应用场景制定分级验收标准,例如核电用复合板需增加辐照试验,而船舶用材料则需强化应力腐蚀测试。完善的检测体系是保障这一高端复合材料安全服役的重要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