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饮用水及水源水检测的重要性
生活饮用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其质量直接关系着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约20亿人饮用受污染水源,导致每年约48.5万人因水传播疾病死亡。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明确规定,供水单位需对水质进行106项指标的周期性检测,而水源水作为饮用水的前端保障,其污染物筛查更是防范健康风险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检测,可及时发现重金属超标、病原微生物污染、有机物残留等问题,为水处理工艺优化和突发污染事件应急提供数据支撑。
核心检测项目分类
微生物指标检测
包括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等项目。其中耐热大肠菌群能反映近期粪便污染风险,每100ml水样不得检出。采用滤膜法或酶底物法进行检测,确保病原微生物零风险。
理化指标检测
涵盖pH值、浑浊度、色度、嗅和味、溶解氧等30余项基础参数。以浑浊度为例,国标要求出厂水≤1NTU,管网末梢水≤3NTU。精密仪器检测余氯含量可监控消毒效果,保证持续抑菌能力。
重金属及无机物检测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铅、汞、镉、铬、砷等有毒元素,其中铅限值≤0.01mg/L。硝酸盐氮(≤10mg/L)和氟化物(≤1.0mg/L)的检测可预防地方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可实现ppb级痕量分析。
有机污染物筛查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农药残留(如乐果、滴滴涕)、挥发性有机物(苯系物、氯仿)及多环芳烃等68种物质。其中三氯甲烷作为消毒副产物,限值设定为0.06mg/L,需重点监控。
放射性指标检测
针对总α放射性(≤0.5Bq/L)和总β放射性(≤1Bq/L)开展监测,尤其对铀矿区周边水源需增加镭-226、钍-232等专项检测,防范放射性核素蓄积风险。
水源水特殊检测项目
除常规检测外,水源水需额外关注氮磷含量(预防富营养化)、藻类及藻毒素(如微囊藻毒素-LR)、石油类污染物及新兴污染物(药物残留、全氟化合物)。流域性特征污染物如稀土元素(针对矿区水源)需纳入定制化检测方案。
检测实施与管理要求
供水单位应建立三级检测体系:每日开展浊度/余氯等9项在线监测,每月完成42项常规检测,每半年实施106项全分析。第三方检测机构需通过CMA资质认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GB/T 5750-2023系列),检测报告需包含方法检出限、质控数据和结果判定依据。
通过系统化的检测体系,不仅能保障饮用水持续达标,还可构建水源地污染预警网络。公众可通过政务平台查询水质月报,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向卫生监督部门举报,共同守护饮水安全生命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