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检测:解锁地下能源的“分子密码”
油气地球化学检测是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通过分析烃源岩、储层流体及油气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及有机分子特征,揭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的规律。这种技术不仅能够评估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成熟度,还能追溯油气运移路径、识别油气藏类型,并为油气资源量预测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分析仪器的革新(如质谱仪、色谱仪等),油气地球化学检测已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定性迈向定量,成为油气勘探决策的重要支撑。
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定
烃源岩中的总有机碳含量(TOC)是评价其生烃潜力的核心指标。通过Rock-Eval热解法或元素分析仪,可量化有机碳含量并划分烃源岩等级(如优质烃源岩TOC>2%)。此外,氢指数(HI)和氧指数(OI)的联合分析可进一步明确有机质的保存环境和演化程度。
2. 干酪根类型与成熟度分析
利用显微镜观察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干酪根可划分为I型(腐泥型)、II型(混合型)和III型(腐殖型),分别对应不同生烃产物(油、油气兼生、气)。成熟度则通过镜质体反射率(Ro)、生物标志物热演化参数(如Ts/(Ts+Tm))及岩石热解Tmax值综合判定,明确烃源岩是否进入生油窗或生气窗。
3. 油气组分与同位素特征检测
气相色谱(GC)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可解析原油和天然气的分子组成,如正构烷烃分布、芳香烃比例及天然气中C1-C5烃类含量。碳同位素(δ13C)与氢同位素(δD)分析则用于油气源对比,例如甲烷δ13C值可区分生物成因气与热成因气。
4. 生物标志化合物识别
甾烷、萜烷、卟啉等生物标志物是烃源岩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的“分子化石”。例如,伽马蜡烷的高含量指示强分层水体的盐湖相沉积,而奥利烷的存在则反映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通过对比油气与烃源岩中生物标志物的指纹特征,可实现精确的油-源对比。
5. 含油气流体包裹体分析
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可测定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及成分,反演古油藏形成时的温压条件。结合烃类包裹体的荧光特性,可追踪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时间,为油气动态成藏过程提供直接证据。
6. 非常规油气地球化学评价
针对页岩油气和致密砂岩气,需开展吸附烃含量测定、有机质孔隙度表征及脆性矿物分析。例如,页岩的游离烃(S1)与热解烃(S2)比值可评价其可动烃潜力,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可揭示纳米级孔隙结构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油气地球化学检测通过多参数协同解析,构建了从“烃源岩到圈闭”的完整证据链,显著降低了勘探风险。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未来地球化学数据的高效解译将推动油气勘探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