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废水检测的重要性与范围
水与废水检测是保障水环境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水体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通过系统的检测分析,能够准确评估水质状况、追溯污染源、指导污水处理工艺优化,并为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检测范围涵盖生活饮用水、工业废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再生水等多种类型,确保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法规要求。
常规物理化学指标检测
物理化学指标是水质检测的基础参数,包括水温、色度、浊度、电导率、溶解氧、pH值等项目。其中浊度反映水中悬浮物含量,pH值影响水处理工艺效果,溶解氧是判断水体自净能力的关键指标。工业废水还需检测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总磷等参数,以评估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风险。
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分析
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检测项目包括铅、汞、镉、铬、砷、铜、锌等元素。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高精度仪器,可检测ppb级浓度。针对石化、电镀等行业废水,还需检测氰化物、挥发性酚类、石油类等有毒化合物,防范急性毒性危害。
微生物与生物毒性检测
微生物指标直接关联人体健康风险,常规检测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等病原指示菌。新兴的生物毒性检测通过发光菌、斑马鱼胚胎等生物模型,综合评估废水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弥补传统理化分析的局限性。
新型污染物专项检测
近年来,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微塑料、全氟化合物(PFAS)等新兴污染物引起广泛关注。这些物质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等齐全技术进行痕量检测。污水处理厂需特别关注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传播风险。
放射性指标监测
针对核设施周边水体及矿山水源,需检测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氡浓度等参数。铀、钍、镭等放射性核素的分析要求实验室具备辐射安全防护条件,通常采用低本底α/β测量仪和γ能谱仪完成检测。
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检测技术正朝着快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生物传感器、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现场即时检测,物联网水质监测系统构建全域感知网络。同时,检测标准不断更新,如2023年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新增乙草胺等7项指标,推动检测体系持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