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点、糖果等其他食品检测的重要性与核心项目解析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糕点、糖果、巧克力等休闲食品的检测需求日益增长。这类食品生产工艺复杂,原料多样,且涉及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成分的使用,因此在生产、储存及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化学残留、营养标签不规范等问题。为确保食品符合国家标准并保障消费者健康,监管部门和企业需重点关注多项关键检测指标。以下将围绕糕点、糖果类食品的核心检测项目展开详细说明。
一、微生物污染检测
微生物超标是糕点、糖果类食品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检测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检测。例如,水分含量较高的糕点(如奶油蛋糕、蛋黄酥)在储存过程中易滋生霉菌,而糖果类产品若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达标,可能引发细菌污染。检测需依据《GB 29921-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等标准执行,确保微生物指标在安全范围内。
二、重金属及有害物质检测
食品原料(如面粉、可可粉)在种植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受到铅、镉、砷等重金属污染,此外,糖果的色素添加剂可能含有铝残留。检测项目需覆盖铅(Pb)、镉(Cd)、总砷(As)等重金属指标,以及丙烯酰胺(高温烘焙食品中产生)等有害化学物质。例如,巧克力制品需特别关注镉含量,因其原料可可豆易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
三、食品添加剂合规性检测
糕点、糖果中常使用防腐剂(如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钾)、甜味剂(如糖精钠、阿斯巴甜)、色素(如胭脂红、亮蓝)等添加剂。依据《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需严格检测添加剂的种类、用量是否符合限量要求。例如,部分散装糕点可能存在超范围使用防腐剂的问题,而糖果中的人工色素添加需避免超出儿童食品的安全阈值。
四、营养成分与标签真实性检测
根据《GB 28050-2011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需对食品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核心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确保包装标注值与实际含量一致。例如,宣称“低糖”的糕点需满足糖含量≤5g/100g的要求,而“无蔗糖”糖果需验证是否含有其他代糖成分。此外,过敏原(如麸质、坚果)的标识准确性也需通过检测验证。
五、感官与理化指标检测
感官检测包括食品的色泽、气味、质地及口感评估,如糖果的透明度、糕点的蓬松度等。理化检测则涵盖水分活度(影响保质期)、酸价、过氧化值(反映油脂氧化程度)、还原糖含量等指标。例如,月饼类糕点需检测酸价以防止油脂变质,而硬质糖果需控制还原糖含量以避免返砂现象。
六、其他专项检测
针对特定风险,还需开展黄曲霉毒素B1(坚果类原料)、反式脂肪酸(植脂末制品)、塑化剂(包装材料迁移)等检测。例如,含坚果的糕点需重点监控黄曲霉毒素,而塑料包装的糖果可能需检测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残留。
综上所述,糕点、糖果等食品检测需覆盖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质量控制,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实际需求,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保障产品安全。随着快速检测技术的普及与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未来食品检测将更高效精准,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