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的临床意义与方法解析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脏合成,在凝血级联反应中通过转化为纤维蛋白参与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原检测是评估凝血功能、诊断出血性疾病及血栓风险的核心项目。通过专用检测试剂盒进行定量分析,可为临床提供肝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疾病的诊断依据,并指导围手术期凝血管理。
检测原理
纤维蛋白原检测试剂盒多采用凝固法原理,通过向血浆样本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并形成凝块。试剂的优化配方(如缓冲液、稳定剂)可加速反应进程,通过检测凝固时间或光密度变化,与校准曲线对比计算出纤维蛋白原浓度。新一代试剂盒还整合了免疫比浊法,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更精准的定量。
样本要求
检测需采用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蓝帽采血管),抗凝剂比例为1:9。采血后需在2小时内以3000rpm离心15分钟获取乏血小板血浆。样本应避免溶血、脂血或凝块,保存于2-8℃环境中可稳定4小时,长期保存需置于-20℃以下。
操作流程
1. 试剂复溶:按说明书用去离子水溶解冻干试剂
2. 仪器预热:将凝血分析仪预热至37℃并完成系统校准
3. 加样检测:将50μL血浆与等体积试剂混合,记录凝固时间
4. 结果计算:通过标准曲线或公式(纤维蛋白原浓度=K/凝固时间)得出定量值
质量控制
每批次检测应包含正常质控品(2-4g/L)与异常质控品(<1.5g/L)。质控值需落在允许范围内(±2SD),若出现偏差应立即检查试剂效期、仪器状态及操作步骤。建议每日进行室内质控,并定期参加室间质评。
结果解读
正常参考范围:2.0-4.0g/L(不同试剂可能有细微差异)
临床意义:
• 升高(>4.0g/L):提示炎症反应、创伤、肾病综合征或血栓风险
• 降低(<1.5g/L):见于DIC、严重肝病、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 危急值(<1.0g/L):需紧急输注纤维蛋白原制剂或新鲜冰冻血浆
注意事项
1. 抗凝剂比例错误会导致假性结果偏低
2. 溶血样本会释放促凝物质干扰测定
3. 高浓度肝素(>1U/mL)会延长凝固时间
4. 试剂盒需避光保存于2-8℃,开封后应标注启用时间
5. 不同品牌试剂检测系统需单独建立参考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