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IgG)检测的临床意义与方法
免疫球蛋白G(IgG)是人体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类型,约占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它在体液免疫中发挥核心作用,能够识别并中和病原体(如细菌、病毒)、促进吞噬细胞清除异物,并为机体提供长期免疫保护。IgG检测是临床评估免疫功能、诊断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对免疫缺陷病、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反应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IgG检测的主要项目
IgG检测通常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1. 总IgG定量检测:通过免疫比浊法或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IgG的总浓度,正常参考范围因年龄和实验室而异,成人一般为7-16 g/L。显著升高可能提示慢性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浆细胞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则与先天性免疫缺陷(如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或获得性免疫抑制(如肾病综合征)相关。
2. IgG亚类分析:IgG分为IgG1、IgG2、IgG3、IgG4四个亚类,不同亚类的功能各异。例如,IgG1和IgG3主要针对蛋白质抗原,IgG2针对多糖抗原(如肺炎链球菌荚膜抗原)。亚类缺乏可能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或疫苗接种失败。
3. 特异性IgG检测:针对特定病原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或过敏原(如尘螨、食物蛋白)的特异性IgG水平测定,用于评估感染状态或迟发型过敏反应。
适应症与临床应用
以下情况需进行IgG检测:
- 反复细菌/病毒感染(如中耳炎、肺炎反复发作)
- 疑似体液免疫缺陷的筛查
- 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性评估(如类风湿关节炎)
- 过敏性疾病(特别是IgG介导的迟发型过敏)
-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鉴别诊断
- 免疫抑制剂治疗或骨髓移植后的免疫状态监测
检测方法与注意事项
目前主流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检测前需注意:
- 空腹采血(避免脂血干扰)
- 停用免疫球蛋白制剂至少1个月
- 急性感染期可能暂时升高,建议恢复后复测
- 部分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结果,需提前告知医生
结果解读与后续处理
异常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 IgG升高:需排查慢性肝病、结节病、恶性肿瘤等,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检查
- IgG降低:建议加测IgA、IgM及淋巴细胞亚群,完善基因检测(如BTK基因突变)
- 亚类缺陷:可考虑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后检测抗体应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