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面立井提升机综合后备保护装置检测的重要性
煤矿地面立井提升机是矿井生产中的关键设备,承担着人员、物料及煤炭的垂直运输任务。其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矿井生产效率与人员生命安全。综合后备保护装置作为提升机的核心安全保障系统,需在提升机主控系统失效时提供冗余保护功能,防止断绳、过卷、过速等重大事故发生。因此,定期对综合后备保护装置开展全面检测,是确保提升机安全运行的必要措施,也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的重要要求。
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
1. 过卷保护装置检测
过卷保护装置需通过模拟提升容器超过正常停车位置的操作,验证其能否在设定范围内触发紧急制动。检测内容包括传感器灵敏度、信号传输稳定性及制动器响应时间,确保误差不超过±0.2米。同时需测试与主控系统的独立运行能力,避免保护失效风险。
2. 超速保护功能测试
通过模拟提升机超过额定速度15%的工况,验证后备保护装置的动态响应能力。重点检测速度监测模块的精度(误差≤0.5m/s)、制动指令输出延迟时间(≤0.5秒)及多级减速控制逻辑,确保在失速状态下能分级触发限速-报警-紧急制动流程。
3. 松绳与断绳保护检测
采用张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模拟钢丝绳异常松弛或断裂场景,测试装置能否在3秒内识别异常并切断动力电源。需验证不同载荷条件下的触发阈值精度(±5%额定张力),并检查机械式松绳开关的冗余保护功能。
4. 制动系统后备监测
对液压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的压力、位移、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检测。要求后备系统能独立判断制动片磨损量(超过3mm需预警)、制动油压异常(波动范围超过±10%)等故障,并同步启动备用制动单元。
5. 数据记录与故障诊断功能验证
检测装置的黑匣子功能是否完整记录运行参数(速度、位置、制动状态等),存储周期需满足30天以上历史数据可追溯。同步测试故障自诊断系统对传感器故障、通信中断等问题的识别准确率,要求误报率低于0.1%。
检测标准与周期要求
检测需依据《煤矿安全规程》(AQ 1029-2019)及《矿井提升机后备保护装置技术条件》(MT/T 971-2005)等标准执行。常规检测周期为每季度一次,新安装设备需进行72小时连续运行测试,重大检修后应重新进行全项目检测。
结语
煤矿立井提升机综合后备保护装置的规范化检测,是预防重大事故的最后防线。通过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检测体系,结合智能化诊断技术,可显著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