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制品》是我国针对巧克力类食品制定的强制性技术规范,旨在保障消费者健康、规范行业生产行为。该标准涵盖原料要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限量以及标签标识等内容。其中,检测项目是标准执行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分析手段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性和真实性要求,尤其针对代可可脂与可可脂的鉴别、有害物质残留等重点问题。
一、主要检测项目及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巧克力及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的关键检测项目包括:
1. 感官指标检测
通过目视、嗅觉、味觉评估产品色泽、气味、滋味及组织状态,判断是否存在霉变、酸败等异常现象。
2. 理化指标检测
包括水分含量、脂肪含量(总脂肪及可可脂含量)、蛋白质含量、糖分含量等,采用重量法、索氏提取法、凯氏定氮法等方法测定。
3. 污染物限量检测
铅、砷、镉等重金属元素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苯并芘等致癌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4. 食品添加剂检测
重点监测抗氧化剂(如TBHQ)、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着色剂等添加剂的合规性,使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HPLC-MS)进行定量分析。
5. 微生物指标检测
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采用平板计数法和PCR分子检测技术。
6. 代可可脂鉴别分析
通过气相色谱法(GC)检测脂肪酸组成,结合可可脂特征性甘油三酯分布图谱,判断是否违规使用代可可脂冒充可可脂。
二、检测技术的特殊要求
针对巧克力制品的特殊性,检测过程中需注意:
(1)样品前处理需采用低温研磨技术,防止脂肪氧化影响检测结果;
(2)可可脂含量检测需排除磷脂等干扰物质的干扰;
(3)代可可脂鉴别需建立标准物质数据库进行图谱对比;
(4)对含果仁、夹心等复合产品需分层取样检测。
三、检测标准的意义与执行
该国家标准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以代可可脂冒充纯巧克力、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检数据显示,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巧克力制品合格率已提升至98.7%。生产企业需建立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全链条检测体系,第三方检测机构则需通过 认证方可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
四、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功能性巧克力、低糖巧克力等新品类涌现,检测技术需向高灵敏度、快速筛查方向发展。未来可能新增植物基原料鉴别、过敏原检测等项目,同时推动近红外光谱(NIRS)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