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材料及制品的安全性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卫生与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各国监管机构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检测标准日益严格。食品包装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释放有害物质,或因其物理性能不足导致食品变质。因此,对包装材料进行全面检测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企业保障品牌信誉、降低风险的必要措施。检测范围涵盖塑料、纸质、金属、玻璃及复合材料等各类包装,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材料无毒、无污染,且符合食品接触安全规范。
1. 迁移测试
迁移测试是评估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学物质向食品迁移量的关键项目。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条件(如高温、油脂接触等),检测总迁移量(OM)和特定迁移量(SML)。例如,塑料制品中的增塑剂、抗氧化剂等可能迁移至食品中,影响人体健康。国际标准如欧盟(EU)No 10/2011对各类物质的迁移限值有明确规定,需使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精密仪器进行定量分析。
2. 物理性能检测
包装材料的物理性能直接影响其保护功能。检测项目包括抗拉强度、撕裂强度、密封性、耐压性及阻隔性能(氧气、水蒸气透过率)。例如,饮料包装需具备高阻氧性以延长保质期,而真空包装袋的密封完整性测试可避免微生物污染。此外,耐高低温性能和抗穿刺性测试可验证包装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
3. 化学成分分析
针对材料本身的有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核心检测方向。例如,塑料制品需检测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双酚A(BPA)等内分泌干扰物;纸质包装需筛查荧光增白剂、重金属及油墨溶剂残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技术,可快速识别材料成分是否符合GB 4806系列等国家标准。
4. 微生物与生物相容性检测
无菌包装材料需通过微生物限度测试,确保无致病菌污染。对于可降解材料或含天然成分的包装(如淀粉基材料),需评估其生物降解性能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部分国家要求包装材料进行细胞毒性试验,验证其与人体接触时的生物安全性。
5. 重金属与溶剂残留检测
金属罐、陶瓷釉料及印刷油墨中可能含有铅、镉、汞等重金属,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可精准检测其含量。此外,印刷工艺中使用的苯类、酮类溶剂残留需严格控制在GB 31604.8等标准限值内,以避免食品异味或慢性中毒风险。
6. 标签与标识合规性检查
包装标识需明确标注材质类型、使用条件(如适用温度范围)及符合性声明。检测机构会核查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 4806.1),确保产品信息透明化,避免误导消费者或引发法律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