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Ⅰ/Ⅱ测定试剂盒检测的临床意义与应用
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测定试剂盒检测是一种通过体外诊断技术评估胃黏膜功能状态的重要方法。胃蛋白酶原是由胃黏膜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前体,分为PGⅠ和PGⅡ两种亚型。其中,PGⅠ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PGⅡ则分布于胃底腺、贲门腺及幽门腺。通过检测血清中PGⅠ和PGⅡ的水平及其比值(PGR),可间接反映胃黏膜的分泌功能、炎症程度以及萎缩性病变风险,尤其在胃癌早期筛查、胃炎分型诊断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检测原理与方法
目前主流的PGⅠ/PGⅡ检测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通过特异性抗体捕获血清中的PGⅠ和PGⅡ,结合标记酶或发光物质进行定量分析。检测流程包括样本采集、预处理、反应孵育、信号检测及数据计算等步骤,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0.1 ng/mL)、特异性强(交叉反应率<1%)的特点,可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并输出结果。
临床适应症与价值
1. 萎缩性胃炎诊断:PGⅠ水平降低(<70 μg/L)及PGR下降(<3.0)提示胃体黏膜萎缩; 2. 胃癌风险筛查:血清PG检测联合胃泌素-17(G-17)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3. 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评估:Hp感染后PGⅡ水平显著升高,根除治疗后动态监测PG变化; 4. 胃切除术后随访:监测残胃黏膜功能状态及癌变风险。
样本采集与注意事项
检测需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避免溶血和脂血干扰。血清样本在2-8℃下可保存7天,长期储存需-20℃以下冻存。检测前应避免使用PPI类药物(如奥美拉唑),因其可能暂时升高PGⅠ水平。对于胃出血急性期患者,建议延迟2周后检测。
结果解读与参考范围
正常参考值因试剂品牌和人群差异略有不同,通常PGⅠ为70-200 μg/L,PGⅡ为3-20 μg/L,PGR>3.0。当出现PGⅠ<30 μg/L且PGR<2.0时,提示高度胃癌风险,需结合胃镜进一步检查。动态监测中发现PGⅠ持续下降或PGR逐步降低,可能反映萎缩性胃炎进展。
技术优势与局限
相较于胃镜检查,PG检测具有无创、便捷、成本低的优势,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但需注意,检测结果可能受肾功能异常、类风湿因子等因素干扰。因此,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