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保健食品检测:守护舌尖安全的核心防线
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食品及保健食品检测已成为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技术支撑。无论是日常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还是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化学物质,专业检测机构通过科学的分析手段,为消费者筑起一道安全屏障。随着《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和GB 2763-2021等国家标准的实施,检测项目日益精细化,覆盖从原料采购到成品流通的全产业链,有效防范食源性疾病风险,维护市场秩序。
核心检测项目解析
1. 常规食品安全指标检测:
涵盖微生物污染(如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重金属残留(铅、砷、镉、汞)、农药残留(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及兽药残留(抗生素、瘦肉精)四大类。其中黄曲霉毒素B1、苯并芘等致癌物检测被列为高风险食品必检项。
2. 保健食品专项检测:
除基础安全指标外,重点检测功效成分含量(如蛋白质、多糖、皂苷)、非法添加物(西布曲明、酚酞)、抗氧化剂(BHT、BHA)以及标签标识合规性。针对减肥类、辅助降血糖等特殊功能的保健食品,还需开展违禁药物筛查。
3. 营养标签验证:
通过检测能量值、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核心营养素,确保包装标示值与实际含量误差不超过±20%,避免虚假宣传。保健食品还需验证宣称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成分达标情况。
检测技术升级趋势
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仪器检测占比达75%,快检技术则在农贸市场快速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动的"数字实验室"计划,已实现检测数据区块链存证,确保报告不可篡改性。针对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全氟化合物的检测方法正在加速建立中。
选择检测机构的三大要点
首先确认机构是否具备CMA认证及 认可资质;其次关注其检测范围是否覆盖目标产品类别;最后查询历史通报数据,优选未出现过虚假检测记录的机构。建议企业定期参与实验室间比对,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
从田间到餐桌,食品检测如同精密的安全滤网,通过科学的检测项目设置和严格的执行标准,持续为14亿人的饮食安全保驾护航。消费者选购时认准检测报告,企业更应把检测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共同构建"吃得放心"的食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