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与工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类型,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平衡、工程建设安全和人类健康。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化扩张,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在地下水超采、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多重压力下,水质检测成为保障水资源安全利用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精准的检测分析,能够及时识别污染物种类与浓度,评估水环境风险,并为污染防治、工程选址、施工安全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一、地下水检测的核心项目
地下水检测需覆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维度指标。常规检测项目包括:pH值、电导率、浊度等物理性质;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氟化物、硫酸盐等无机化学指标;重金属(如铅、镉、汞、砷)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多环芳烃(PAHs)等污染物。特殊区域还需检测放射性物质(铀、镭)和微生物(大肠杆菌、致病菌)。例如,在农业区需重点监控农药残留,而工业区则侧重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
二、工程水检测的关键指标
工程水检测聚焦于施工用水、回填水、基坑排水等场景的安全性与合规性。主要检测项目包括: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等反映水体污染程度的参数;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腐蚀性离子浓度(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石油类、油脂类物质(可能损害机械设备)。在隧道工程中还需检测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溶解量,而水利工程则需评估水体硬度对金属管道的结垢风险。
三、检测技术方法与标准规范
现代水质检测广泛采用光谱法(原子吸收/荧光光谱)、色谱法(气相/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高精度仪器分析手段。现场快速检测则依赖电化学传感器、便携式多参数测定仪等设备。检测标准需遵循《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建筑与市政工程水质标准》(JGJ 63-2006)等规范,部分特殊项目还需参照行业特定指南(如石油化工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规范)。
四、检测数据的应用与风险防控
检测结果直接服务于工程决策:地下水超标可能导致地基腐蚀或土壤液化风险,需调整基础设计方案;工程水污染物浓度过高时,必须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排放。长期监测数据还可用于建立区域水环境模型,预测污染扩散趋势,制定应急预案。例如,在垃圾填埋场建设中,通过定期检测周边地下水,可有效监控渗滤液泄漏风险。
地下水和工程水检测不仅是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通过构建覆盖全面、响应迅速的检测体系,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水污染对生态和工程的危害,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