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用水检测的重要性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而透析用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透析过程中,水作为溶质交换的载体,会通过半透膜与患者血液直接接触。若水中含有超标的有害物质(如化学污染物、内毒素或微生物),可能引发发热、感染、贫血甚至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血液透析用水的检测是医疗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需遵循严格的国际标准(如ISO 13959)和国家规范(如YY 0572-2015),确保水质符合安全阈值。
主要检测项目及标准要求
1. 化学污染物检测
包括铝、氯胺、硝酸盐、硫酸盐、钙、镁等指标的测定。例如: - 铝:浓度需≤0.01mg/L,过量摄入会导致透析性脑病; - 氯胺:上限为0.1mg/L,可能引发溶血反应; - 硝酸盐:限值2mg/L,超标会影响红细胞携氧能力。
2. 微生物及内毒素检测
需每月监测透析用水的细菌总数(≤100CFU/mL)和内毒素(≤0.25EU/mL)。内毒素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可能引起发热、低血压等全身炎症反应。使用鲎试剂法(LAL)进行高灵敏度检测是行业通用方法。
3. 理化指标检测
包括pH值(5-7)、电导度(≤40μS/cm)、硬度(≤2°dH)等基础参数。异常的电导度可能提示反渗膜故障,而硬度过高易导致设备管道结垢,影响透析效率。
4. 重金属检测
需检测铅、镉、汞等重金属含量(均≤0.001mg/L),长期暴露会引发神经毒性、肾损伤等慢性危害。
检测频率与质量管理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需执行三级检测制度: - 日常监测:每次透析前检测电导度、pH值; - 周检:化学污染物快速筛查; - 月检/季检:全项微生物及重金属分析。 同时需建立水处理系统维护档案,定期更换滤芯、反渗膜,并通过ATP生物荧光法实时监控生物膜形成风险。
结语
血液透析用水的安全性直接关乎患者生存质量。通过建立多维度检测体系,结合现代化分析技术(如ICP-MS、HPLC),可有效控制水质风险,为透析治疗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