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细集料)检测的重要性与核心内容
砂(细集料)是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砂浆等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根据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2022)的要求,细集料的检测需涵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有害物质含量等多个维度。通过系统化的检测,可确保砂的级配合理性、颗粒形态适宜性及污染物含量达标,从而避免因材料问题导致的混凝土开裂、强度不足等质量隐患。
关键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
1. 颗粒级配分析
通过筛分试验测定砂的粒径分布,计算累计筛余量和细度模数(FM)。依据标准要求,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应控制在2.3-3.0之间,机制砂则为2.3-3.4。级配不良会导致混凝土和易性下降,需采用连续级配或间断级配调整。
2. 含泥量与泥块含量测定
采用淘洗法或快速法检测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Ⅰ类砂含泥量需≤1.0%,Ⅱ类≤3.0%,Ⅲ类≤5.0%。泥块含量检测需经水浸、手捏破碎后过600μm筛,Ⅰ类要求≤0,Ⅱ类≤1.0%,Ⅲ类≤2.0%。
3. 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采用容量瓶法测定表观密度(≥2500kg/m³),自然堆积法测定松散堆积密度(≥1400kg/m³)。密度指标直接影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材料用量经济性。
4. 氯离子含量检测
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或电位滴定法,重点监测海砂中的氯盐残留。钢筋混凝土用砂氯离子含量应<0.03%,预应力混凝土需<0.01%。超标会引发钢筋锈蚀等耐久性问题。
5. 有机物与云母含量
通过比色法检测有机质污染,颜色应浅于标准溶液。云母含量采用显微镜法测定,Ⅰ类砂限值≤1.0%,Ⅱ类≤2.0%,Ⅲ类≤3.0%。过量云母会降低混凝土粘结强度。
专项检测与特殊要求
1. 碱-骨料反应试验
对于重要结构工程,需进行岩相法检测活性矿物成分,结合砂浆棒法评估碱活性膨胀率。14天膨胀率超过0.1%即判定为具有潜在危害性。
2. 坚固性指标
采用硫酸钠溶液浸泡法检测5次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Ⅰ类砂要求≤6%,Ⅱ类≤8%,Ⅲ类≤10%。该指标反映砂在冻融循环或化学侵蚀下的耐久性能。
检测质量控制要点
取样需按《建设用砂取样及试样制备》(JGJ52)执行四分法缩分,单次检测样品量不少于4400g。实验室需定期进行仪器校准,筛分机振幅应控制在0.85±0.05mm,振动频率48Hz±2Hz。检测数据异常时需进行平行试验验证,确保结果复现性误差不超过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