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桂林米粉》检测项目解析
随着桂林米粉产业规模扩大和品牌价值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21年正式实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桂林米粉》(DBS45/ 050-2021)。该标准针对传统鲜湿米粉从原料选择到成品检测的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其中检测环节作为质量把控的核心抓手,包含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三大类共14项关键检测项目,构建起桂林米粉特色食品的安全防护网。
核心检测项目体系
一、感官品质检测
要求检测人员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手段,对米粉的色泽(乳白或米黄)、形态(条状完整度)、气味(自然米香)、口感(爽滑弹韧)进行专业评定,禁止出现霉斑、酸败等异常现象。该项检测需配置恒温恒湿实验室,配备专业感官评价小组。
二、理化指标检测
1. 水分含量:采用烘箱干燥法,要求鲜湿米粉≤72%,干米粉≤14%
2. 酸度检测:通过酸碱滴定判定是否发生变质,限定值≤4.0mL/10g
3. 断条率测试:机械振动筛分法检测断条比例,鲜湿米粉≤10%
4. 熟化度检测:碘显色法测定淀粉糊化度≥85%
三、微生物安全检测
配备生物安全柜和微生物培养设备,严格检测菌落总数(n=5,c=2,m=10⁴,M=10⁵)、大肠菌群(n=5,c=1,m=10,M=10²)、沙门氏菌(0/25g)及金黄色葡萄球菌(0/25g)等致病菌指标,检测方法参照GB 4789系列标准。
特色检测技术要求
针对桂林米粉特有的"三避"工艺(避光、避风、避铁器),标准特别增加金属残留检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离子含量≤30mg/kg。同时要求检测机构具备米粉专用检测设备,包括米粉弹性测试仪、蒸煮损失率测定装置等特色仪器。
通过这14项检测指标的严格执行,桂林米粉地方标准不仅保障了传统风味,更将产品合格率从标准实施前的86.3%提升至98.6%,为打造百亿米粉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生产企业需定期送检并保留2年检测记录,市场监管部门每年开展不低于200批次的专项抽检,共同守护"桂林米粉"的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