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肾上腺素检测:检测项目与临床意义
一、检测目的
- 治疗药物监测(TDM) 优化给药方案,防止药物过量或不足,尤其在重症患者或长期用药者中。
- 中毒或过量评估 异丙肾上腺素过量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低血压或心肌缺血,需快速检测以指导抢救。
- 药代动力学研究 评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支持新药研发或剂型改进。
- 药物相互作用分析 与其他β受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联用时,监测浓度变化以避免不良反应。
二、主要检测项目
1. 血液中异丙肾上腺素浓度检测
- 样本类型:血浆或血清(常用EDTA抗凝管)。
- 检测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特异性,可区分异丙肾上腺素与其他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灵敏度更高(可达pg/mL级),适用于低浓度样本。
- 免疫分析法(ELISA):操作简便,但可能与其他结构类似物发生交叉反应。
- 临床意义:
- 治疗浓度范围:通常为1–10 ng/mL(因疾病和个体差异而异)。
- 中毒浓度:>20 ng/mL时需警惕心血管风险。
2. 尿液中异丙肾上腺素代谢物分析
- 样本类型:24小时尿液(需添加盐酸防腐)。
- 检测靶标:
- 原形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如3-甲氧基异丙肾上腺素)。
- 方法:HPLC或LC-MS/MS,需结合固相萃取(SPE)预处理以提高准确性。
- 意义:评估长期用药患者的代谢状态及肾脏排泄功能。
3. 唾液检测(非侵入性监测)
- 适用场景:儿童或频繁采样困难的患者。
- 挑战:唾液浓度约为血液的1/10,需高灵敏度方法(如LC-MS/MS)。
三、参考范围(因方法及实验室而异)
样本类型 | 参考区间 |
---|---|
血浆/血清 | 基础值:<1 ng/mL |
治疗窗:1–10 ng/mL | |
尿液(24h) | 排泄量:<50 μg/24h |
四、干扰因素与注意事项
- 样本采集:
- 血液样本需避光、低温(4℃)保存,2小时内分离血浆。
- 避免使用含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的采血管,以免影响稳定性。
- 药物干扰:
- 拟交感药物(如沙丁胺醇)、MAO抑制剂可能假性升高结果。
-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能降低检测值。
- 生理因素:
- 剧烈运动、应激状态可短暂升高内源性儿茶酚胺水平。
五、临床应用案例
- 案例1:哮喘患者使用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后出现心悸,检测血药浓度为15 ng/mL,提示过量,调整剂量后症状缓解。
- 案例2:心脏术后患者出现传导阻滞,TDM显示血药浓度低于治疗窗,提示需增加静脉泵入速率。
六、总结
- CLSI Guideline C62-A: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Methods.
-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治疗药物监测指南. 2020.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2
18
11
11
11
12
10
12
10
13
16
11
10
15
9
12
12
12
11
11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