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检测:核心检测项目与质量控制体系
一、安全性检测:病原体和传染性物质的筛查
-
- 常规必检项目: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及梅毒螺旋体。
- 核酸检测(NAT):通过PCR技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显著缩短HIV/HBV/HCV的窗口期(传统抗体检测需数周,NAT可缩短至7-10天)。
- 新兴病毒筛查:如西尼罗河病毒、寨卡病毒及新冠病毒(SARS-CoV-2),需根据疫情动态调整检测策略。
-
- 采用培养法、革兰氏染色或分子检测技术,确保制品无微生物污染。
- 重点针对血浆分馏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污染环节(如低温乙醇法)。
-
- 朊病毒(如克雅氏病病原体):通过ELISA检测异常朊蛋白(PrP^Sc^),尽管发生率极低,但在部分国家纳入筛查范围。
二、质量检测:理化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
- 蛋白质含量与纯度: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分析主成分(如白蛋白纯度需≥96%)。
- 杂质检测:包括乙醇残留、宿主DNA残留(≤100pg/剂量)、内毒素(鲎试剂法,限值≤0.5EU/mL)。
- 稳定性测试:pH值、渗透压、热稳定性(加速破坏试验验证储存条件)。
-
- 凝血因子类:通过凝血时间测定(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评估效价。
- 免疫球蛋白:中和试验或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如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 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测定验证扩容功能。
-
- 薄膜过滤法结合培养检测无菌性。
- 家兔热原试验或单核细胞激活试验(MAT)检测致热物质。
三、生产过程控制: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程监控
-
- 供浆员须通过健康问卷、体格检查及血清学检测,单袋血浆需经“两次检测法”(不同批试剂复检)。
- 混合血浆库(MPP)的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投料生产。
-
- 病毒灭活/去除工艺验证:如巴氏消毒(60℃孵育10小时)、低pH孵育、纳米过滤等步骤需证明可降低病毒载量≥4 log。
- 层析工艺监控:确保目标蛋白回收率及杂质去除率达标。
-
- 玻璃瓶或塑料容器的相容性测试(如重金属析出、蛋白质吸附)。
- 冷链运输验证(如冻干制品需在2-8℃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四、法规与标准:国内外监管要求
-
- WHO《血液制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 美国FDA要求:21 CFR 610系列条款规定检测项目及放行标准。
-
-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明确血液制品各品种检测项及限度。
- 国家药监局(NMPA)要求:原料血浆须100%核酸检测,成品需批签发。
五、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精准检测
-
- 质谱技术检测蛋白质修饰(如糖基化影响免疫球蛋白半衰期)。
- 宏基因组测序(mNGS)筛查未知病原体。
-
- 微流控芯片整合核酸提取与扩增,30分钟内完成HBV/HCV/HIV三联检。
- 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
- 基于患者HLA分型的抗凝血因子抗体风险预测(如凝血因子VIII抑制剂)。
结语
上一篇:磷酸一铵、磷酸二胺检测下一篇:馏分燃料(汽油、柴油)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3
5
9
9
12
15
12
16
15
16
16
14
17
18
28
16
22
18
19
21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