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碳化试验检测:关键项目与实施要点
一、核心检测项目详解
-
- 目的:量化碳化区域,评估侵蚀进度。
- 方法:
- 酚酞指示剂法(GB/T 50082):钻取直径≥10mm的芯样,喷洒1%酚酞酒精溶液,未碳化区呈紫红色,碳化区无色。测量分界处深度,取3点平均值。
- 无损检测技术:红外热像仪或超声波法辅助定位,适用于大面积筛查。
- 标准要求:每构件测区不少于3处,避开裂缝与骨料。
-
- 目的:确定混凝土碱度,判断碳化程度。
- 方法:
- 试纸法:快速定性,适用于现场初筛(pH>12为未碳化)。
- 电极法:研磨碳化层粉末,按水灰比0.5制浆,采用pH计精确测定(精度±0.1)。
- 数据解读:pH<10表明完全碳化,钢筋腐蚀风险显著升高。
-
- 目的:评估碳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方法:取碳化区与非碳化区标准立方体试块(150mm³),按GB/T 50081进行压力试验。
- 典型现象:碳化可能提高表面硬度(碳酸钙填充孔隙),但长期强度因微裂缝发展可能下降5%-15%。
-
- 模型建立:基于菲克定律,碳化深度 �=��d=kt,k为环境系数(室内取1.0-2.0,室外潮湿环境0.5-1.0)。
- 加速试验:实验室CO₂浓度(20%±3%)、温度(20±2℃)、湿度(70±5%)下加速碳化28天,推算自然碳化速率。
-
- 方法:
- 半电池电位法(ASTM C876):电位<-350mV提示高锈蚀风险。
- 电阻探针法:实时监测锈蚀电流密度(>0.1μA/cm²为活跃锈蚀)。
- 关联分析: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时,锈蚀概率提升80%以上。
- 方法:
-
- 参数:CO₂浓度(室内常达0.1%-0.3%)、相对湿度(60%-80%最利碳化)、温度。
- 技术:采用数据记录仪连续监测,结合气象数据建立碳化预测模型。
二、检测流程与规范
-
- 结构重要部位(梁、柱节点)优先,避开施工缝与缺陷区。
- 每100m³混凝土至少取5组样本,确保统计学意义。
-
- 碳化深度计算剔除异常值(±2倍标准差外),取95%分位值作为安全阈值。
- 结合保护层厚度检测(雷达仪或破样法),计算“厚度-碳化深度”安全系数。
-
- 中国:GB/T 50082、JGJ/T 23
- 国际:ASTM C856、EN 13295
三、综合耐久性评估
-
- Ⅰ级(低风险):碳化深度<保护层50%,pH>11.5。
- Ⅱ级(中风险):碳化深度达保护层50%-90%,pH 10-11.5。
- Ⅲ级(高风险):碳化层穿透保护层,pH<10,需立即修复。
-
- 表面涂层(环氧树脂阻隔CO₂)。
- 电化学脱盐或迁移型阻锈剂(如MCI)。
四、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7
12
11
12
11
17
18
19
13
13
8
13
15
15
17
21
18
16
16
19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