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临床最常用方法,通过电阻抗或流式细胞术原理快速测定,可区分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10⁹/L)和百分比(%)。
- 显微镜人工分类计数:作为辅助手段,当仪器检测异常(如细胞形态异常)时,由检验人员镜下观察血涂片,计数100个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
- 特殊染色与骨髓检查:针对疑难病例(如白血病),需结合过氧化物酶染色或骨髓穿刺,明确中性粒细胞的分化阶段及病理改变。
- 静脉血(首选):采集自肘静脉,用EDTA抗凝管保存,避免凝血影响结果。
- 末梢血:适用于儿童或静脉采血困难者,但易受挤压导致误差。
- 成人:绝对值(2.0-7.5)×10⁹/L,百分比40%-75%。
- 儿童:略高于成人,婴儿期可达8.0×10⁹/L。
- 新生儿:出生时中性粒细胞比例较高,1周后逐渐下降。
- 生理性:剧烈运动、妊娠、寒冷刺激、应激反应(如手术)。
- 病理性:
- 急性细菌感染(如肺炎、阑尾炎);
- 组织损伤(烧伤、心肌梗死);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药物影响(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 感染性疾病:病毒(流感、肝炎)、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寄生虫(疟疾)。
-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抗体(青霉素、抗甲状腺药)。
- 理化损伤:放疗、化疗、苯中毒。
-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轻度减少:(1.0-1.5)×10⁹/L;
- 中度减少:(0.5-1.0)×10⁹/L;
- 重度减少(粒细胞缺乏):<0.5×10⁹/L(需紧急处理)。
- 感染筛查:
- 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常升高,伴“核左移”(未成熟粒细胞增多);
- 病毒感染多表现为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 炎症监测:
- 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疾病活动期可见中性粒细胞升高。
- 化疗/放疗监测:
- 评估骨髓抑制程度,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 术前评估:
- 排除隐匿性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 动态观察:单次结果需结合病史,疑似异常建议3-7天后复查。
- 假性减少:
- 边缘池增多:如剧烈运动后中性粒细胞暂时附着于血管壁,检测值偏低;
- 血液稀释:输液后立即采血可能导致误差。
- 药物干扰:
- 抗生素(如氯霉素)、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 其他指标关联:
- 结合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综合判断感染类型。
- 检测前:无需空腹,但急性应激(如剧烈运动)可能影响结果,需静息15分钟后采血。
- 采血后:压迫止血3-5分钟,避免血肿形成。
上一篇:硝酸盐(氮)检测下一篇:氮(N)含量(以干基计)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51
211
187
201
194
201
206
199
205
212
200
196
192
198
193
189
204
195
204
199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