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粒度分析方法检测:核心检测项目与技术解析
一、核心检测项目及其地质意义
-
- 定义:不同粒径颗粒的质量或体积百分比分布。
- 意义:反映沉积介质的能量条件(如水流速度、风力强度),例如粗颗粒指示高能环境,细颗粒代表静水沉积。
- 关键参数:砂(62.5–2000 μm)、粉砂(4–62.5 μm)、黏土(<4 μm)的占比。
-
- 计算:常用Folk & Ward公式:�=�95−�54S=4ϕ95−ϕ5,其中�=−log2(�)ϕ=−log2(d),�d为粒径(mm)。
- 意义:数值越小,分选越好,表明颗粒经过充分搬运(如海滩砂);分选差则可能为近源快速堆积(如冲积扇)。
-
- 定义:粒度分布的不对称性。
- 类型:
- 正偏态:细颗粒为主(如湖相沉积)。
- 负偏态:粗颗粒为主(如河流沉积)。
- 地质应用:区分沉积过程的持续性与突变性。
-
- 定义:粒度分布的尖锐程度。
- 解读:高峰度(窄峰)指示单一沉积过程(如风成沙丘);低峰度(宽峰)反映多阶段混合沉积(如三角洲前缘)。
-
- 平均粒径(Mean):所有颗粒粒径的加权平均值。
- 中值粒径(D50):累积曲线50%对应的粒径,反映沉积介质的临界搬运能力。
二、主流分析方法及技术要点
-
- 原理:通过标准筛网(ASTM标准)分离颗粒。
- 适用粒径:>63 μm(砂至砾石)。
- 优点:成本低、操作简单。
- 局限:无法分析黏土级颗粒,耗时较长。
-
- 原理:基于斯托克斯定律,通过颗粒沉降速度计算粒径(如吸管法、比重计法)。
- 适用粒径:1–63 μm(粉砂至细砂)。
- 关键点:需控制温度以校正液体黏度,适用于静水环境沉积物研究。
-
- 原理:颗粒对激光的散射模式与粒径相关(如Malvern Mastersizer)。
- 适用粒径:0.02–2000 μm(全覆盖)。
- 优势:快速、高分辨率,适合大批量样品。
- 注意事项:需校准折射率,对片状矿物(如云母)可能产生偏差。
-
- 技术:结合显微镜或扫描电镜(SEM)拍摄颗粒图像,软件定量分析(如ImageJ、MATLAB)。
- 输出参数:粒径、形状(圆度、长宽比)、表面结构。
- 应用场景:研究冰川沉积或火山碎屑的搬运历史。
三、方法与检测项目的选择策略
-
- 粗碎屑岩(砾岩、砂岩):筛析法为主,辅以图像分析研究磨圆度。
- 细粒沉积岩(泥岩、页岩):激光衍射法或沉降法,重点关注黏土-粉砂过渡带分布。
-
- 古环境重建:需综合分选系数、偏度及粒度曲线形态,如正偏态+低分选可能指示冰川沉积。
- 油气储层评价:聚焦渗透率相关的分选性和中值粒径(D50)。
-
- 国际标准:
- ISO 13320(激光衍射法);
- ASTM D422(筛析法与沉降法)。
- 数据可比性:不同方法需通过交叉验证(如筛析法与激光法对比)确保一致性。
- 国际标准:
四、应用案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
- 样品背景:某盆地渐新统砂岩储层。
- 检测项目:
- 粒度组成:砂级占比85%(中-细砂),黏土10%。
- 分选系数�=1.2S=1.2(中等分选)。
- 偏度��=−0.3Sk=−0.3(略负偏,粗粒主导)。
- 解释:中等分选与负偏态指示河流搬运为主,结合垂向序列变化可识别河道迁移与泛滥平原沉积。
五、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63
221
199
207
201
205
216
208
216
220
207
207
211
208
201
198
213
203
211
206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