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后装治疗机检测的重要性与关键项目
γ后装治疗机是肿瘤放射治疗中用于近距离照射的核心设备,主要应用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的腔内放疗。其通过将放射性源(如192Ir)精准递送到患者病灶部位,实现靶区高剂量照射的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损伤。然而,设备长期使用可能出现机械磨损、放射源衰减或剂量输出偏差等问题,直接影响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定期开展γ后装治疗机的全面检测,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放疗质量的核心环节。
γ后装治疗机检测的核心项目
1. 放射源活度与剂量校准检测
通过电离室或半导体探测器测量放射源的输出剂量率,比对计划系统预设值与实测值的偏差(通常要求≤±5%)。同时利用放射性活度计验证192Ir源的活度衰减是否符合衰变规律,确保源更换周期合理。
2. 源到位精度与重复性测试
使用专用假源模拟放射源在施源器(如宫腔管、阴道施源器)中的运动轨迹,通过X射线透视或标记检测系统验证源驻留位置与计划坐标的一致性(误差需≤±1mm)。重复性测试需连续运行10次以上,确保机械传动系统稳定。
3. 安全联锁与紧急回源功能验证
检测门机联锁、施源器连接状态监测、断电应急回源等安全机制。模拟治疗中突发断电或施源器脱落场景,验证放射源能否在2秒内自动撤回屏蔽罐,避免误照射风险。
4. 剂量分布与计划系统一致性核查
采用凝胶剂量模体或薄膜探测器测量实际剂量分布,与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的剂量曲线进行Gamma通过率分析(标准为3%/3mm通过率≥95%),确保剂量计算模型准确性。
5. 施源器完整性及标识检查
检查宫腔管、卵圆体等施源器的尺寸公差(如直径误差≤±0.2mm)和表面光洁度,避免因器械变形导致剂量分布异常。同时验证施源器标识与TPS中模型的匹配性。
检测周期与规范依据
根据《GBZ 121-2020 后装γ源近距离放射治疗防护要求》和IAEA TRS-483报告,γ后装治疗机需每季度进行剂量输出校准,每年开展全面检测。检测结果应记录存档,并作为设备维护和放射源更换的依据。
通过系统化检测,可有效控制γ后装治疗机的临床风险,为精准放疗提供技术保障,最终实现“靶区高剂量、正常组织低损伤”的放射治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