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汁酸测定试剂盒(酶循环法)的检测意义与应用
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 TBA)是肝脏胆固醇代谢的主要终产物,在脂肪消化、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及胆固醇代谢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血清中总胆汁酸水平的异常升高通常与肝胆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如肝炎、肝硬化、胆道梗阻等。因此,总胆汁酸测定已成为临床评估肝脏功能、诊断胆汁淤积性疾病及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基于酶循环法的总胆汁酸测定试剂盒因其高灵敏度、特异性和操作便捷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实验室,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测结果。
检测原理与核心技术
酶循环法通过特异性酶促反应放大检测信号,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其核心原理是:在3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α-HSD)和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Thio-NAD+)的共同作用下,胆汁酸被氧化为3-酮类固醇,同时Thio-NAD+被还原为Thio-NADH。这一反应可循环进行,生成的Thio-NADH在405nm波长处具有特征吸收峰,其吸光度变化与样本中总胆汁酸浓度成正比,从而实现定量分析。该方法可检测多种胆汁酸类型(如胆酸、鹅去氧胆酸),且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血清、血浆等多种样本类型。
临床应用场景与价值
总胆汁酸测定在肝胆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1. 肝细胞损伤评估: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血清TBA水平显著升高,且早于ALT等指标出现异常。 2. 胆汁淤积诊断:胆道梗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疾病中,TBA浓度可升高10-20倍,是敏感的生物标志物。 3. 治疗监测与预后判断:动态监测TBA水平可评估药物疗效及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 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筛查:孕妇TBA升高是诊断ICP的关键依据,对胎儿健康监护至关重要。
检测流程与质量控制
试剂盒检测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 1. 样本处理:采集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血浆后2小时内检测或-20℃保存; 2. 试剂准备:按说明书复溶冻干试剂,避免反复冻融; 3. 反应体系构建:精确控制样本与试剂比例,采用双试剂法消除内源性干扰; 4. 校准与质控:使用配套校准品建立标准曲线,每日运行两个浓度质控品(正常/病理值); 5. 结果计算:通过酶标仪或生化分析仪自动读取吸光度值,基于标准曲线计算浓度。 注意溶血、脂血样本需重新采集,避免假性升高。
结果解读与注意事项
参考范围:成人空腹血清TBA通常<10μmol/L,餐后2小时值可升高至2-3倍。 异常结果分析: - 轻度升高(10-20μmol/L):提示慢性肝炎、脂肪肝早期; - 显著升高(>40μmol/L):常见于急性肝炎、胆道梗阻、肝衰竭; - 妊娠期>10μmol/L:需警惕ICP风险。 检测结果应结合ALT、GGT、胆红素等指标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此外,某些药物(如利福平、雌激素)可能干扰检测,需在申请单中注明用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