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质检测的重要性与核心指标
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再生水(中水)的回收利用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再生水广泛应用于工业冷却、农业灌溉、城市绿化、景观补水等领域,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设备运行寿命。为确保再生水符合不同用途的规范要求,需要通过科学的水质检测项目对再生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及毒理性指标进行全面评估。目前我国主要依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19)等标准开展检测。
基础性物理化学指标检测
此类检测是再生水质量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浊度(NTU)、色度(铂钴色度单位)、pH值、溶解性总固体(TDS)、电导率等。其中浊度反映悬浮物含量,直接影响水体透明度和消毒效果;pH值超过6.5-9.0范围可能引发管道腐蚀或结垢;TDS指标则与水的渗透压和盐碱化风险密切相关。
有机物污染程度检测
有机物含量是衡量再生水处理效果的核心参数,重点检测项目包括: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有机碳(TOC)、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COD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浓度,BOD5表征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两者的比值(BOD/COD)可评估水的可生化性。对于景观用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需严格控制在0.5mg/L以内以避免泡沫污染。
微生物安全指标检测
为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再生水必须进行严格生物检测:粪大肠菌群(MPN/L)是必检项目,其限值根据用途在3-2000个/L之间分级控制;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等高危寄生虫在景观水体中需完全不得检出。采用膜过滤法结合荧光染色技术可实现精准检测。
毒理性指标专项检测
针对工业废水可能带入的毒性物质,需重点检测:重金属(铅、镉、汞、铬、砷等)、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石油类污染物。其中六价铬的限值为0.05mg/L,氰化物不得超过0.05mg/L。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可精确检测多环芳烃等微量有机毒物。
特殊用途扩展检测项目
当再生水用于食品工业冷却或车辆冲洗时,需增加余氯(0.05-1.0mg/L)、铁离子(≤0.3mg/L)、锰离子(≤0.1mg/L)等检测;农业灌溉用水还需检测硼(≤0.5mg/L)和氯化物(≤350mg/L)。采用离子色谱法可同步检测多种阴阳离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则适用于痕量元素分析。
通过建立覆盖全面、方法科学的检测体系,再生水的水质风险可得到有效控制。建议根据实际用途选择检测项目组合,并定期进行全年季节性监测,以动态跟踪水质变化。检测机构需严格遵循HJ 91.1-2019等采样规范,采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确保数据溯源性,为再生水的安全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