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菌效果试验-营养肉汤稀释法检测
抑菌效果试验是评估化学物质、消毒剂、抗菌材料或天然提取物抑制细菌生长能力的关键手段,在医药研发、日化产品评价、食品安全控制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营养肉汤稀释法(Nutrient Broth Dilution Method)是体外定量测定抗菌物质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的经典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将受试物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进行系列倍比稀释,然后接种定量目标菌株,通过观察细菌在不同浓度受试物中的生长情况,精确确定能够完全抑制目标菌株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MIC值。MIC值是评价抑菌剂效力的核心指标,数值越低表明抑菌效力越强。本方法操作相对简便,结果直观可靠,是国际和国内广泛应用的标准检测技术之一。
检测项目
本方法的核心检测项目为:
-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在特定试验条件下,能够完全抑制目标微生物在营养肉汤中可见生长的最低受试物浓度。
- 细菌生长情况观察: 定性或半定量观察各稀释度试管中目标细菌的生长状态(清晰无浊度表示抑制,浑浊表示生长)。
检测仪器与耗材
进行营养肉汤稀释法检测所需的主要仪器和耗材包括:
- 无菌试管或微量孔板: 用于进行受试物的梯度稀释和细菌培养。试管法常用,微量孔板法(肉汤微量稀释法)更节省试剂且易于自动化。
- 恒温培养箱: 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恒定适宜温度(通常为35-37°C)。
-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用于培养基、稀释液、试管、吸管等实验器具的灭菌。
- 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工作台: 提供无菌操作环境,防止污染和操作者暴露。
- 微量移液器及无菌吸头: 用于精确移取和转移液体样品。
- 振荡器或混匀器: 用于混匀试管或孔板中的液体。
- 比浊仪(麦氏比浊仪)或分光光度计: 用于标准化接种菌液的浓度(通常调整至0.5麦氏单位,约1-2 x 10^8 CFU/mL)。
- 营养肉汤培养基: 如Mueller-Hinton Broth (MHB),适用于大多数非苛养细菌,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 无菌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用于菌悬液的制备和稀释。
- 标准质控菌株: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大肠杆菌ATCC 25922等,用于监控试验系统的可靠性。
检测方法
营养肉汤稀释法(试管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 受试物溶液制备: 将受试物用适当溶剂(如无菌水、DMSO等,需确认不影响细菌生长且与培养基相容)溶解,配制成最高测试浓度的储备液(通常是MIC预期值的2倍或更高)。
- 系列倍比稀释:
- 取若干支无菌试管排成一排。
- 向第一管加入适量营养肉汤和受试物储备液,使其达到设定的最高浓度。
- 从第一管吸取等量液体加入含等量肉汤的第二管,混匀,达到1/2浓度。
- 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所需浓度梯度(通常6-10个浓度),最后一管为不含受试物的生长对照管。另设一管为培养基对照管(仅含肉汤,无受试物和菌液)。
- 菌液制备与接种:
- 将目标菌株或质控菌株接种于适宜固体培养基上活化。
- 挑取数个典型菌落接种于肉汤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通常4-6小时或过夜培养后调整)。
-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肉汤调整菌悬液浓度至约0.5麦氏浊度(或1-2 x 10^8 CFU/mL),再用无菌肉汤稀释50-100倍至最终接种浓度(约5 x 10^5 - 1 x 10^6 CFU/mL)。
- 向除培养基对照管以外的所有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经稀释的菌悬液,轻轻混匀。最终每管体积一致(通常每管总容量为1mL或2mL)。
- 培养: 将所有试管置于恒温培养箱(通常35-37°C)中培养16-24小时(或根据标准要求的时间)。
- 结果判读:
- 肉眼观察各试管浊度。与不含受试物的生长对照管(应明显浑浊)比较。
- 清晰无肉眼可见浑浊的试管,表示该浓度受试物抑制了细菌生长。
- MIC值判定: 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受试物浓度即为该菌株对该受试物的MIC值(单位通常为 μg/mL 或 %)。培养基对照管应澄清,生长对照管应浑浊,否则试验无效。
检测标准
营养肉汤稀释法检测抑菌效果需遵循相关国际或国家标准/指南,确保试验的规范性、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可比性。常用标准包括:
- ISO 20776-1:2019 Clinical laboratory testing and in vitro diagnostic test systems —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infectious agents and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devices — Part 1: Reference method for testing the in vitro activit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gainst rapidly growing aerobic bacteria involved in infectious diseases. 这是国际上最权威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之一,详细规定了肉汤稀释法(包括宏量和微量)的操作流程。
- CLSI M07 Methods for Diluti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for Bacteria That Grow Aerobically. 由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发布,是北美地区广泛遵循的标准,与ISO标准高度兼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相关附录中(如通则<医药微生物检定法>或特定品种项下)可能对某些抗菌药物的MIC测定方法有规定。
- GB/T 20944.3-2008 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3部分:振荡法 (虽然主要讲振荡法,但原理部分可能参考稀释概念)。对于特定产品(如消毒剂、抗菌材料),可能有其行业特定的测试标准(如消毒技术规范、轻工行业标准等),这些标准通常借鉴或修改自上述基础方法学标准。
关键点遵循标准: 无论遵循哪个标准,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关键变量,包括:培养基成分与pH值、接种菌量、培养温度与时间、终点判定方法、质控菌株的使用及其预期MIC范围等。严格的无菌操作是试验成功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