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SOD活性:评估样本中所有SOD同工酶(Cu/Zn-SOD、Mn-SOD、EC-SOD)的总抗氧化能力。
- 同工酶特异性检测:区分不同类型SOD的活性(如线粒体Mn-SOD与胞质Cu/Zn-SOD)。
- 检测原理:通过抑制超氧阴离子介导的化学反应(如氮蓝四唑/黄嘌呤氧化酶法)间接测定SOD活性。
-
- 采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Western blot)定量特定SOD同工酶的表达水平,适用于研究基因表达或病理状态下的蛋白变化。
-
- 通过RT-qPCR或基因测序检测SOD基因(如SOD1、SOD2、SOD3)的mRNA表达量,用于分子机制研究。
-
- 原理:基于SOD抑制超氧阴离子与显色底物(如氮蓝四唑,NBT)的还原反应,通过吸光度变化计算酶活性。
- 步骤:
- 样本(血清、组织匀浆等)与黄嘌呤氧化酶、底物反应生成O₂⁻。
- O₂⁻还原NBT生成紫色甲臜,测560 nm吸光度。
- SOD抑制甲臜生成,抑制率与酶活性正相关。
- 优点:成本低、操作简便。
- 缺点:易受其他抗氧化物质干扰。
-
- 原理:利用鲁米诺等发光试剂与O₂⁻反应产生光信号,SOD通过清除O₂⁻降低发光强度。
- 优点: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广。
- 应用:适用于微量样本(如细胞培养液)。
-
- 原理:采用特异性抗体捕获SOD蛋白,通过酶标二抗显色定量。
- 优点:特异性强,可区分同工酶。
- 局限性:仅检测蛋白含量,无法直接反映酶活性。
-
- 原理:基于SOD对超氧阴离子电化学信号的调控,利用修饰电极检测电流变化。
- 优势:快速、适合实时监测。
-
- 诊断:SOD活性降低常见于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
- 疗效监测:抗氧化治疗(如NAC、维生素E)后SOD水平回升提示治疗有效。
-
- 类风湿性关节炎、败血症患者的SOD活性异常,与炎症因子(IL-6、TNF-α)呈负相关。
-
- 肿瘤细胞中Mn-SOD表达下调可能与转移相关,检测SOD2基因突变有助于预后评估。
-
- 衰老个体SOD活性普遍下降;动脉粥样硬化患者EC-SOD含量降低。
-
- 血液:分离血清/血浆,避免溶血(红细胞含高浓度Cu/Zn-SOD)。
- 组织:快速液氮冷冻,防止酶降解。
- 细胞:裂解后离心取上清液,避免反复冻融。
-
- 避免使用EDTA抗凝剂(可能螯合Cu²⁺/Zn²⁺,影响Cu/Zn-SOD活性)。
- 检测前需排除样本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交叉影响。
-
- 血清总SOD活性:通常为80-220 U/mL(方法依赖性,需参照试剂盒标准)。
- SOD1(Cu/Zn-SOD):占总活性的60-80%;SOD2(Mn-SOD)占20-30%。
-
- 活性升高:急性氧化应激代偿反应、某些肿瘤(如肝癌)。
- 活性降低:慢性疾病、遗传性SOD缺陷(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SOD1突变相关)。
- 提高检测特异性:开发针对同工酶的单克隆抗体或探针。
- 动态监测技术:活体成像或微流控芯片实现实时SOD活性分析。
- 多指标联检:联合MDA、GSH等氧化应激标志物,全面评估抗氧化状态。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76
233
208
217
215
220
228
223
231
231
220
219
222
219
213
209
227
212
224
218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