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试验(电晕试验)检测项目详解
一、主要检测项目
-
- 定义:单位时间内绝缘体表面或内部因电场集中而产生的微小放电电荷量。
- 检测方法:使用高频电流传感器(HFCT)或耦合电容法,结合示波器或PD分析仪捕捉放电脉冲信号。
- 标准参考:IEC 60270、GB/T 7354。
- 意义:直接反映绝缘缺陷(如气泡、杂质)的严重程度,是判定材料耐电晕性能的核心指标。
-
- 定义:起始电压是首次观察到稳定电晕放电的最低电压;熄灭电压是放电停止的最高电压。
- 检测方法:逐步升压法或降压法,通过光电倍增管或紫外成像仪观测放电现象。
- 标准参考:IEEE 1799、ASTM D1868。
- 意义:确定设备的安全工作电压范围,避免长期处于临界放电状态。
-
- 定义:分析放电的相位分布(φ-Q-N图谱)、脉冲波形及空间位置。
- 检测方法:相位分辨局部放电(PRPD)分析、超声波定位或紫外成像技术。
- 意义:区分放电类型(表面放电、内部放电、电晕放电),定位缺陷位置,指导工艺改进。
-
- 定义:电晕导致绝缘材料极化损耗增加,表现为介质损耗因数和等效电容的异常变化。
- 检测方法:高压西林电桥(Schering Bridge)或数字介损仪。
- 标准参考:IEC 60885。
- 意义:评估长期运行中绝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能量损耗效率。
-
- 定义:电晕放电产生的热量导致材料表面或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 检测方法:红外热像仪或热电偶实时监测。
- 意义:验证散热设计合理性,避免局部过热加速绝缘老化。
-
- 定义:在加速老化试验中(如持续施加1.2~1.5倍额定电压),记录材料失效时间或性能衰减曲线。
- 检测方法:长期恒压试验或脉冲电压循环试验。
- 标准参考:IEC 61251(耐电晕漆包线)、ASTM D2275。
- 意义:预测材料在长期高压环境下的使用寿命。
-
- 定义:电晕放电产生的宽频电磁噪声对周围电子设备的干扰强度。
- 检测方法:频谱分析仪结合环形天线或近场探头测量30 MHz~1 GHz频段辐射。
- 标准参考:CISPR 16、GB/T 17626。
- 意义:确保设备符合电磁兼容性(EMC)要求。
-
- 定义:放电导致材料表面形成导电碳化通道或树枝状痕迹(Lichtenberg图样)。
- 检测方法:显微镜观察、X射线断层扫描(CT)或化学分析。
- 意义:定性评估材料抗电痕化能力,验证表面处理工艺(如硅橡胶涂覆)的有效性。
二、检测方法与设备
-
- 高压电源(交流/直流/脉冲)、无局放试验变压器、耦合电容器、检测阻抗、信号采集系统(示波器、PD分析软件)、屏蔽实验室(背景噪声<5 pC)。
-
- 预处理:样品清洁、恒温恒湿环境静置。
- 背景噪声校准:空载状态下测量系统本底噪声。
- 阶梯升压:从0.5倍额定电压开始,逐级升压至1.5~2倍,记录各阶段放电参数。
- 数据分析:剔除干扰信号,生成放电量-电压曲线及统计图谱。
三、应用领域
- 电力设备:高压电缆、变压器套管、绝缘子、GIS设备。
- 电子元件:电机绕组、电容器薄膜、高频变压器。
- 新材料研发:纳米复合绝缘材料、高温超导带材。
四、注意事项
- 环境控制:湿度低于60%,温度20~25℃,避免尘埃影响。
- 安全防护:试验区域设置接地屏蔽网,操作人员穿戴绝缘装备。
- 数据校正:考虑设备寄生电容和电感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五、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54
215
190
203
198
204
210
202
207
217
204
199
204
203
198
195
210
199
209
202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