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离子迁移检测:核心检测项目与标准解析
引言
一、检测原理与背景
二、核心检测项目及方法
1. 环境加速试验
(1) 温度-湿度-偏压试验(THB, Temperature Humidity Bias Test)
- 目的:模拟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离子迁移趋势。
- 条件:
- 温度:85°C ± 2°C;湿度:85% RH ± 5% RH
- 施加直流偏压(通常为5~100V,依产品规格设定)
- 持续时间:500~1000小时(依标准要求)
- 检测指标:
- 绝缘电阻变化率(每隔24小时监测)
- 外观检查(枝晶生长、腐蚀、变色)
- 标准参考:JIS C 60068-2-66、IPC-TM-650 2.6.14
(2) 高度加速温湿度应力试验(HAST, Highly Accelerated Stress Test)
- 目的:通过高压蒸汽环境加速离子迁移进程。
- 条件:
- 温度:110~130°C;湿度:85% RH(饱和蒸汽压)
- 偏压:50~100V(非导电区域施加电压)
- 持续时间:96~168小时
- 优势:相比THB,试验周期缩短至1/4~1/10。
- 标准参考:JEDEC JESD22-A110
2. 电性能测试
(1) 绝缘电阻(IR, Insulation Resistance)测试
- 方法:使用高阻计(如吉时利6517B)测量相邻导体间电阻值。
- 阈值:通常要求试验后IR值≥1×10⁸Ω(依产品等级调整)。
(2) 介质耐电压测试(Dielectric Withstand Voltage)
- 方法:施加额定电压的1.5~2倍,持续1分钟,检测是否发生击穿。
- 意义:验证离子迁移是否导致绝缘介质劣化。
3. 微观分析与材料表征
(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EDS元素分析
- 用途:观测枝晶形貌及成分,定位迁移金属种类(如Ag⁺、Cu²⁺)。
- 关键参数:枝晶长度、密度及元素分布。
(2) 离子色谱分析(IC)
- 用途:检测材料表面可迁移离子(Cl⁻、SO₄²⁻等污染物)浓度。
- 标准限值:Cl⁻含量通常需<0.1 μg/cm²(依IPC-4101标准)。
(3) 玻璃化转变温度(Tg)测定
- 意义:高分子材料(如基板树脂)的Tg影响湿热环境下的抗蠕变性能,间接关联离子迁移抑制能力。
4. 失效模式分析
(1) 导电阳极丝(CAF, Conductive Anodic Filament)测试
- 目的:评估PCB层间绝缘树脂的抗CAF能力。
- 方法:施加50V DC,监测相邻通孔间电阻直至失效。
- 标准参考:IPC-TM-650 2.6.25
(2) 迁移失效阈值电压测定
- 方法:逐步升高偏压直至发生离子迁移,记录临界电压值。
- 应用:确定材料安全设计窗口。
三、检测流程设计要点
-
- 采用梳状电极(Comb Pattern)结构,间距0.1~0.5mm,最大化电场效应。
- 清洁处理(如等离子清洗)以去除表面污染物。
-
- 根据应用场景(如汽车电子需满足AEC-Q200标准)调整温湿度等级。
-
- 建立阿伦尼乌斯模型(Arrhenius Model),推算产品实际寿命。
四、行业应用案例
- PCB基材评价:对比FR-4与高频基材(如Rogers RO4000)的耐离子迁移性能。
- 导电胶可靠性:评估银浆、铜浆在LED封装中的抗迁移能力。
- 无铅焊料验证:Sn-Ag-Cu焊点在高湿环境下的电化学稳定性。
五、最新技术趋势
- 仿真模拟技术: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电场-湿度耦合作用下的离子迁移路径。
- 纳米涂层技术:采用原子层沉积(ALD)在电极表面生成Al₂O₃阻隔层,抑制离子扩散。
- 快速检测设备:集成原位电阻监测与光学显微成像的自动化测试系统。
- IPC-9201《表面绝缘电阻手册》
- JIS C 6471《印制电路板耐离子迁移试验方法》
- NASA EEE-INST-002《电子元件离子迁移控制指南》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43
40
40
45
40
40
32
32
38
47
47
44
46
52
45
43
46
42
46
45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