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血型鉴定检测: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
一、ABO血型鉴定的基本原理
- A型:红细胞含A抗原,血浆中含抗B抗体。
- B型:红细胞含B抗原,血浆中含抗A抗体。
- AB型:红细胞同时含A、B抗原,血浆中无抗A、抗B抗体。
- O型:红细胞无A、B抗原,血浆中含抗A和抗B抗体。
二、检测项目及方法
1. 正向定型(红细胞抗原检测)
- 制备待检红细胞悬液(浓度通常为2%-5%)。
- 在玻片或试管中分别加入抗A、抗B试剂。
- 加入红细胞悬液,混匀后观察凝集现象。
- 结果判读:
- 凝集:抗原存在(如抗A凝集则为A抗原阳性)。
- 无凝集:抗原阴性。
- 玻片法:快速简便,适用于急诊,但灵敏度较低。
- 试管法:通过离心增强反应灵敏度,结果更可靠。
- 微柱凝胶法:利用凝胶介质分离凝集与非凝集细胞,自动化程度高,结果精准。
2. 反向定型(血浆抗体检测)
- 分离待检血浆或血清。
- 将A型、B型标准红细胞分别与待检血浆混合。
- 离心后观察凝集或溶血现象。
- 结果判读:
- 凝集:对应抗体存在(如A型红细胞凝集,提示血浆含抗A抗体)。
- 新生儿(<6个月)或免疫缺陷患者因抗体水平低,可能不适用反向定型。
- 需使用新鲜标准红细胞(保存期≤7天),避免假阴性。
3. 补充试验(疑难血型鉴定)
- 吸收放散试验:鉴定弱A/B抗原。
- 唾液血型物质检测:通过分泌型个体的唾液验证抗原类型。
-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检测ABO基因型,适用于复杂病例。
三、质量控制要点
- 试剂与设备:
- 抗A、抗B试剂需符合效价标准(≥1:128),避免交叉反应。
- 定期校准离心机转速(通常为1000×g,1分钟)和温度控制设备。
- 样本处理:
- 全血样本需抗凝(EDTA或枸橼酸盐),避免溶血或纤维蛋白干扰。
- 红细胞悬液浓度需精确,过高易导致假阴性。
- 操作规范:
- 严格区分抗A、抗B试剂,避免污染。
- 凝集判读需在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弱凝集需显微镜确认。
四、常见干扰因素及处理
干扰因素 | 影响 | 解决方案 |
---|---|---|
冷凝集素 | 非特异性凝集(假阳性) | 37℃孵育或使用预温试剂 |
血浆蛋白异常(多发性骨髓瘤) | 缗钱状假凝集 | 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 |
近期输血或干细胞移植 | 混合视野凝集 | 采集患者自身DNA进行基因分型 |
五、临床意义
- 输血安全:ABO血型不合可引发急性溶血反应,鉴定错误可能致命。
- 器官移植:供受体ABO血型需相容(除非特殊免疫方案)。
- 新生儿溶血病(HDN):母亲与胎儿ABO血型不合可能引发溶血,需产前筛查。
- 法医学应用: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的辅助依据。
六、技术进展与展望
- 自动化检测系统:微流控芯片、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提升效率。
- 分子分型技术:通过PCR-SSP或基因测序精准鉴定ABO亚型。
- 床边快速检测(POCT):免疫层析试纸条适用于偏远地区。
总结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31
199
170
191
185
186
196
189
188
199
191
186
184
182
181
176
190
184
192
190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