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镉、铬、铅、汞检测:保障环境与健康安全的关键项目
砷、镉、铬、铅、汞作为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因其毒性强、易蓄积且难以降解的特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相关检测需求持续增长。开展这五种重金属的精准检测,不仅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工业生产的核心环节,更是预防疾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
检测项目解析与技术方法
1. 砷(As)检测: 砷分为无机砷和有机砷,其中无机砷(如三价砷、五价砷)毒性更强。检测常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适用于饮用水、土壤及食品(如大米、海产品)中的痕量砷分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无机砷列为Ⅰ类致癌物。
2. 镉(Cd)检测: 镉污染主要来源于电池制造、电镀工业及磷肥施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因其灵敏度高,被广泛用于粮食(如稻米)、烟草及肾脏组织中的镉含量测定。长期低剂量镉暴露可导致“痛痛病”及肾功能损伤。
3. 铬(Cr)检测: 铬的毒性与其价态密切相关,六价铬(Cr6+)具有强致癌性,而三价铬(Cr3+)为必需微量元素。离子色谱-质谱联用技术(IC-ICP-MS)可精准区分不同价态,适用于皮革制品、工业废水及大气颗粒物的专项检测。
4. 铅(Pb)检测: 铅污染常见于含铅涂料、老旧输水管网及电子产品。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可实现快速无损筛查,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则用于血液、玩具及油漆中铅的定量分析。儿童血铅超标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损害。
5. 汞(Hg)检测: 汞及其甲基化产物具有强神经毒性,冷原子吸收光谱法(CVAAS)和塞曼效应校正技术可有效测定水产品、化妆品及牙科材料中的总汞和甲基汞含量。日本水俣病事件即因汞污染引发。
检测应用场景与标准规范
上述重金属检测被纳入多个强制性标准体系,如《GB 2762-20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食品中砷、镉的限量作出明确规定,《HJ 491-2019 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规范了环境监测流程。检测结果需结合不同场景(如饮用水源地评估、电子产品RoHS认证、医疗机构职业暴露筛查)进行差异化解读。
在实际检测中,实验室需通过空白对照、加标回收率及质控样分析确保数据可靠性。同时,快速检测技术(如便携式重金属分析仪)的普及,为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现场应急提供了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