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检测项目及危害分析
1. 甲醛(HCHO)
- 来源:板材、涂料、胶黏剂、家具等装修材料释放。
- 危害:致癌物(I类),刺激呼吸道,引发过敏。
- 检测方法: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国标HJ 501-2009)、电化学传感器法。
- 标准限值:≤0.08 mg/m³(GB/T 18883-2022)。
2. 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
- 来源:油漆、溶剂、印刷材料。
- 危害:苯为强致癌物,长期接触致白血病;甲苯损伤中枢神经。
- 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HJ 583-2010)、便携式PID检测仪。
- 限值:苯≤0.03 mg/m³,甲苯≤0.15 mg/m³。
3. 氨(NH₃)
- 来源:混凝土防冻剂、清洁剂、人体代谢。
- 危害:刺激眼、呼吸道,引发支气管炎。
- 检测方法: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3-2009)。
- 限值:≤0.2 mg/m³。
4.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 来源:合成材料、化妆品、燃料不完全燃烧。
- 危害:引发头痛、免疫系统损伤,部分组分致癌。
- 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HJ 644-2013)。
- 限值:≤0.6 mg/m³(8小时均值)。
5. 臭氧(O₃)
- 来源:打印机、紫外线灯、光化学反应。
- 危害:破坏肺功能,加速材料老化。
- 检测方法:紫外光度法(HJ 590-2010)。
- 限值:≤0.16 mg/m³(1小时均值)。
6. 颗粒物(PM2.5/PM10)及重金属
- 来源:粉尘、汽车尾气、工业排放。
- 危害:携带有毒重金属(铅、镉、汞),致心肺疾病。
- 检测方法:重量法(PM)、原子吸收光谱法(重金属)。
- 限值:PM2.5≤75 μg/m³(24小时均值)。
7. 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CO₂)
- 来源:燃烧设备、人群密集区呼吸排放。
- 危害:CO导致缺氧;CO₂过高致嗜睡、注意力下降。
- 检测方法:红外光谱法(CO)、NDIR传感器(CO₂)。
- 限值:CO≤10 mg/m³,CO₂≤0.1%(GB 37488-2019)。
二、检测流程与技术要点
-
- 实验室级设备:GC-MS、HPLC用于精准定量。
- 便携式设备:PID检测仪、多参数气体分析仪用于快速筛查。
-
- 温湿度校准(如TVOC检测需25℃以下)。
- 交叉敏感气体补偿(如臭氧对NO₂检测的干扰)。
三、质量控制与标准体系
- 质控措施:采样前后设备校准、平行样比对、空白样分析。
- 法规依据:
- 中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22)
- WHO《空气质量指南》
- 美国EPA TO系列方法
四、未来发展方向
- 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云端管理。
- 新型污染物监测: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全氟化合物(PFAS)。
- 智能预警平台:AI算法预测污染趋势,联动新风系统自动调控。
五、结语
转成精致网页
上一篇:公共场所(物理因素)检测下一篇:建筑室内空气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3
17
20
31
25
21
24
24
23
24
21
23
22
23
26
24
23
25
28
25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