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霉胺悬浮剂检测项目详解
一、核心检测项目
-
- 检测目的:确认有效成分(嘧霉胺)的实际含量是否符合标称值(如40% SC)。
- 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为主,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紫外检测器波长270 nm。
- 标准要求:实测含量与标称值的误差需控制在±5%以内。
-
- pH值:影响制剂稳定性及混溶性,通常要求范围6.0~8.5(GB/T 1601-1993)。
- 悬浮率:≥90%(GB/T 14825-2006),反映分散体系的均一性。
- 湿筛试验:通过98%以上(75μm孔径筛),确保颗粒细度防止堵塞喷头。
- 倾倒性:残留物≤5%,测试包装适用性。
- 持久起泡性:1分钟后泡沫量≤25 mL(GB/T 28137-2011),避免喷洒时产生过多泡沫。
- 低温/热储稳定性:经(0±2)℃或(54±2)℃储存后无固化、分层现象。
-
- 相关杂质:检测合成副产物(如邻苯二胺衍生物),需≤0.5%(参考FAO/WHO标准)。
- 重金属:铅(Pb)、砷(As)、镉(Cd)含量分别≤10 mg/kg、5 mg/kg、1 mg/kg(GB/T 31270-2014)。
- 急性毒性(可选):如大鼠经口LD50>5000 mg/kg(低毒级)。
二、检测方法及依据
-
- HPLC条件优化:需验证线性范围(0.1~100 μg/mL)、回收率(98%~102%)及精密度(RSD<1.5%)。
- 杂质检测:LC-MS联用技术,结合标准品比对定性定量。
-
- 悬浮率:量筒法(250 mL硬水稀释,静置30分钟取上清液测定)。
- 湿筛试验:湿式筛分仪处理30分钟,烘干称重计算通过率。
-
- 加速储存试验:54℃下存放14天,考察有效成分分解率(需<5%)及物理状态变化。
三、质量控制关键点
- 粒径控制:D90粒径≤5 μm,避免悬浮剂沉降结块。
- 助剂配伍:分散剂(如木质素磺酸钠)与增稠剂(黄原胶)比例需通过流变学测试优化。
- 批次一致性:每批产品需比对关键参数(如黏度、表面张力)确保重现性。
四、国际标准参考
- FAO/WHO规格:遵循《FAO/WHO农药标准制定手册》对悬浮剂的要求。
- EPA标准:关注美国环保局对嘧霉胺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规定。
五、
转成精致网页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6
26
27
23
22
25
19
20
24
23
19
28
24
19
29
21
19
28
25
30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