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动物油脂(猪油)检测项目全解析
一、核心检测项目分类
- 色泽:正常猪油呈乳白或淡黄色,熔化后透明微黄。暗红或褐色可能提示氧化或杂质。
- 气味:应有猪脂固有香味,酸败时出现“哈喇味”或霉味。
- 状态:常温下固态均匀,含颗粒或分层可能掺假或储存不当。
-
- 检测意义:反映游离脂肪酸含量,酸价超标(≤2.5 mg KOH/g)表明油脂水解酸败,可能由高温或微生物引起。
- 检测方法:电位滴定法(GB 5009.229)。
-
- 检测意义:衡量初期氧化程度,国标限值≤0.25 g/100g。过高(>0.5 g/100g)易产生自由基,危害健康。
- 检测方法:硫代硫酸钠滴定法(GB 5009.227)。
-
- 检测意义:深度氧化标志物,与细胞损伤相关。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
-
- 铅(≤0.2 mg/kg):原子吸收光谱法(GB 5009.12)。
- 砷(≤0.1 mg/kg):氢化物原子荧光法(GB 5009.11)。
- 汞、镉:针对原料猪内脏污染风险。
-
- 来源:熬制焦糊或烟熏污染,强致癌物,限值≤5 μg/kg(GB 2762)。
- 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GB 5009.27)。
-
- 原料霉变可能引入,限量为≤5 μg/kg(GB 2761)。
- 菌落总数:反映卫生状况,限值≤5×10⁴ CFU/g。
- 大肠菌群:提示粪便污染风险(≤0.3 MPN/g)。
-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致病菌零容忍)。
- 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BHA/BHT:残留量需符合GB 2760,如TBHQ≤0.2 g/kg。
- 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GC)或液相色谱法(HPLC)。
- 脂肪酸组成分析:猪油含高比例棕榈酸(C16:0,约25%)和油酸(C18:1,约45%),与牛油、植物油脂(如棕榈油)比例差异显著。
- 胆固醇含量:动物油脂特有,GC-MS检测可区分植物源性掺假(如掺入棕榈油)。
- 碳同位素比值:鉴别是否混入合成酯类或地沟油。
二、检测方法技术解析
- 色谱技术:GC用于脂肪酸分析,HPLC检测抗氧化剂和苯并芘。
- 光谱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重金属,红外光谱快速筛查掺假。
- 快速检测试剂盒:适用于酸价、过氧化值的现场初筛,成本低但需实验室复核。
三、质量控制关键点
- 原料控制:生猪健康状态及内脏新鲜度。
- 熬制工艺:温度(建议≤100℃)、时间控制避免局部焦化。
- 储存条件:避光、低温(冷藏)、充氮包装延缓氧化。
四、行业现状与挑战
- 问题:小作坊易出现酸价超标、掺假及苯并芘污染。
- 趋势:近红外(NIR)技术结合AI模型实现快速无损检测。
- 建议:企业需每批次检测酸价、过氧化值,每年至少两次全项送检。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71
228
202
211
210
215
225
218
228
229
215
214
218
216
210
205
221
207
220
214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