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砂检测
实验室拥有众多大型仪器及各类分析检测设备,研究所长期与各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始终以科学研究为首任,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检测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为全国科学材料研发领域服务平台。
立即咨询人工砂作为天然砂的重要替代材料,在建筑工程、道路建设和混凝土制品领域应用广泛。随着天然砂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环保政策的收紧,人工砂凭借其来源稳定、成本可控、质量可调等优势,逐渐成为建筑骨料市场的主力军。然而人工砂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能,因此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至关重要。根据《建设用砂》(GB/T 14684-2022)等国家标准,人工砂检测需从物理指标、化学指标、颗粒特性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性测试。
一、颗粒级配检测
通过筛分试验测定0.15-4.75mm各粒径区间的分布比例,采用2.36mm筛余量控制细度模数(2.3-3.0为Ⅱ区中砂)。级配不良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泌水等问题,需通过调整破碎设备和筛网参数优化级配曲线。
二、含泥量与石粉含量检测
运用水洗法测定粒径<75μm的黏土类物质含量,Ⅲ类砂要求含泥量≤5.0%。石粉含量(MB值法)直接影响混凝土工作性,机制砂MB值≤1.4时允许石粉含量≤10%,需结合亚甲蓝吸附试验判定石粉性质。
三、压碎指标检测
采用单粒级压碎仪测定砂粒抗压强度,Ⅰ类砂压碎值≤20%,反映人工砂在混凝土中的力学稳定性。高强混凝土用砂要求压碎值≤18%,需控制母岩强度和破碎工艺参数。
四、坚固性试验
通过硫酸钠溶液5次干湿循环试验测定质量损失率,国标规定人工砂坚固性指标≤8%。该指标反映骨料在冻融、盐蚀等恶劣环境下的耐久性能,对北方地区工程尤为重要。
五、有害物质检测
包括云母(≤2%)、轻物质(≤1%)、硫化物(SO3≤0.5%)及有机物含量的化学分析。采用比色法、灼烧失重法等多种检测手段,防止碱骨料反应和混凝土强度衰减。
随着智能化检测技术的普及,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粒度分析等齐全设备正在提升检测效率。实验室应建立从原料筛选、生产过程到成品出厂的全链条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人工砂满足不同工程场景的质量要求,推动绿色建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