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水质健康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石油泄漏、塑料垃圾、重金属排放等威胁不断加剧。海洋水质检测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手段,能够及时掌握海洋环境变化趋势,为生态修复、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一、基础物理化学指标检测
常规检测涵盖水温、盐度、浊度、pH值等基础参数。其中溶解氧含量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关键指标,低于5mg/L即可能引发海洋生物窒息。营养盐检测(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可评估富营养化风险,当浓度超过阈值时易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二、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分析
重点检测汞、铅、镉等八大类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精确检测至ppb级。有机污染物检测包含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等持久性污染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能有效识别复杂化合物。2022年南海某区域曾检出苯并[a]芘超标13倍,揭示出船舶油污污染的严重性。
三、微生物与生物毒性检测
通过膜过滤法检测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评估海水浴场卫生状况。新型生物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藻类毒素(如麻痹性贝毒),预警赤潮灾害。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试验被广泛用于综合评价水质生物安全性,灵敏度达传统化学检测的200倍。
四、新兴污染物专项监测
针对微塑料污染建立粒径分级检测体系,傅里叶红外光谱可鉴别聚合物类型。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检测采用固相萃取结合LC-MS/MS技术,已在珠江口检出21种抗生素残留。全氟化合物(PFAS)检测需使用同位素稀释法,其强持久性引发国际关注。
现代海洋水质检测已形成"天-空-海"立体监测网络,卫星遥感可大范围反演叶绿素浓度,无人艇搭载多参数探头实现高精度走航监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水质预测模型准确率提升至92%,为守护蓝色家园构筑起智能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