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成分/农药检测是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中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在于确认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合规性及农药残留的安全性。随着对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际组织(如FAO、WHO)和各国政府均制定了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如中国GB 2763-2021)。检测范围涵盖农作物、加工食品、土壤及水体等,涉及色谱分析、质谱联用、免疫学检测等齐全技术。通过精准检测,可有效避免农残超标引发的健康风险,保障贸易合规性,并为农药科学使用提供数据支撑。
一、有机磷类农药检测
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毒死蜱)因广谱杀虫性被广泛使用,但其高毒性易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检测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需重点关注代谢产物氧化物的残留分析,检测限通常要求低于0.01mg/kg。
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测
此类农药(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具有低哺乳动物毒性特性,但在环境中降解缓慢。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是主流检测方法,需同步检测顺式/反式异构体,出口欧盟产品需满足0.05mg/kg的严格MRL标准。
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测
以克百威、涕灭威为代表的氨基甲酸酯类,可通过柱后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FLD)进行检测。其代谢产物(如3-羟基克百威)的毒性常高于母体,需建立多残留检测方法实现精准定量。
四、三唑类杀菌剂检测
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农药的检测需关注其立体异构体差异,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结合高分辨质谱可有效区分结构类似物,尤其需监控其在果蔬表皮与果肉中的分布差异。
五、新型烟碱类杀虫剂检测
针对吡虫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农药,需采用QuEChERS前处理结合LC-MS/MS技术,重点检测其在蜂蜜、花粉等基质中的迁移规律,欧盟已对部分品种实施使用限制。
六、植物生长调节剂检测
赤霉酸、氯吡脲等调节剂的检测需建立特异性抗体进行ELISA筛查,阳性样本需通过同位素内标法验证。尤其关注其在反季节果蔬中的违规使用现象。
随着检测技术向高通量、微型化方向发展,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卡、拉曼光谱等现场筛查手段逐步普及,而实验室检测仍以高精度仪器分析为主导。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检测体系,将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