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通则概述
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快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及动物检疫等领域。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毛细作用使样本在试纸条上流动,目标分析物与标记抗体结合后形成可见信号(如显色带),实现定性或半定量检测。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通常5-30分钟)、成本低、无需复杂仪器等优势,尤其适用于现场检测和大规模筛查。
检测项目分类与适用范围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项目涵盖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传染性疾病检测: 如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流感病毒抗体检测、HIV抗体检测等,用于快速筛查感染状态。
2. 激素与妊娠相关检测: 包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妊娠试纸)、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等。
3. 药物残留与毒性物质检测: 如食品中抗生素(氯霉素、磺胺类)、农药残留(有机磷)、黄曲霉毒素B1等危害物的快速筛查。
4. 生物标志物检测: 如心肌肌钙蛋白(cTnI)、C反应蛋白(CRP)等疾病标志物的即时检测(POCT)。
5. 动物疫病检测: 包括非洲猪瘟病毒、犬瘟热病毒等动物病原体的现场诊断。
检测流程与关键控制点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标准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样本预处理: 根据检测目标选择合适样本(血液、尿液、唾液、组织液等),必要时需离心、稀释或裂解处理。
2. 加样与反应: 将处理后的样本滴加至试纸条加样区,依靠毛细作用迁移至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
3. 结果判读: 通过目视或读数仪观察显色带:若T线和C线均显色为阳性;仅C线显色为阴性;C线未显色则检测无效。
关键质量控制点: - 试纸条保存条件(通常需避光、4-30℃干燥保存) - 样本加样量精确性(避免过量导致假阳性) - 反应时间控制(超出规定时间可能产生非特异性结合)
干扰因素与局限性
尽管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高效便捷性,但其检测结果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
1. 交叉反应: 类似抗原结构的物质可能引发假阳性,如HCG与LH激素的交叉反应。
2. 钩状效应(Hook Effect): 过高浓度目标物可能导致信号减弱或假阴性。
3. 基质效应: 复杂样本(如全血、食品提取液)中的干扰成分可能抑制抗原-抗体结合。
4. 灵敏度限制: 多数试纸条的检测限在ng/mL至μg/mL级,低于此浓度的样本需采用其他方法验证。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纳米材料、量子点标记和微流控技术的融合,新一代免疫层析试纸条正朝着高灵敏度(可达pg/mL级)、多重检测(同时检测5-10种指标)和智能化(手机APP判读)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其在精准医疗和现场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